前面谈到了语气词系统的演变规律,这里再谈谈单个语气词的基本演变特征。
(一)语气词的演变受制于语气词系统
汉语史上每个阶段都有一批新的语气词出现,这些新语气词的出现有其内在的语义和句法动因,如我们上节所说,一个词,只要具备适宜的语义和句法条件,都有可能演变为语气词。
新语气词的出现,从系统的角度看,又增加了新成员。这一新成员所表语气义可能是已有语气词系统中所不具有的,那么这一新成员的出现就丰富了原有的语气词系统,并很可能会在系统中取得自己的地位而稳固下来。比如,战国中后期指代词“者”演变为表提顿的语气词,兼有话题标记的功能,这一语气功能为当时语气词系统所无,因而得以固化,而后一直使用至近代汉语。又如上古、中古一直没有专门表祈使的语气词,唐代“着”“好”等衍生出祈使语气,丰富了当时的语气词系统,也存在了很长时间。(宋代以后有音变形变。)再如宋代的“些”衍生出催促、不耐烦语气,也为当时的语气词系统所无,得以发展,虽然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不见,但是至今还广泛地使用在方言中[7]。
如果这一新成员所表语气在原有系统中已经有一个或多个语气词承担,那么这几个语气义相同或相近的语气词就存在一种竞争关系,经过一个时期的此消彼长,往往只有一个继续使用,其他则沦为边缘成员并最终遭到淘汰,成为历史的过客。比如“无(摩)”衍生之时,当时的疑问语气词系统有“乎”“耶”“与”等多个疑问语气词,但是在竞争中“无(摩)”很快占据了优势并成为核心语气词,而“乎”“耶”“与”等逐渐消亡。再如“了”对“矣”地位的取代、“呵”对“时”“後”地位的取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