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语气词研究成绩巨大,这体现在几个方面:①成果数量多。据我们初步统计,论文300余篇,这中间相当一部分非常优秀,或注重语言事实的揭示,或侧重理论的阐释;专著8部,这还不包括一些涉及语气词的其他语法著作。②研究队伍比前一时期壮大得多,很多在语气词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如胡竹安、江蓝生、曹广顺、孙锡信、吴福祥、杨永龙等。③研究领域比以前有很大拓展。从时间的角度看,汉语史每个时段的语气词都有了较深入的研究,溯源的研究尤其显著(包括两方面:语气词的形成;语气义的发展变化及不同时代的词汇兴替等);从地域的角度看,大多数方言的语气词都有了较好的描写;有些还注意方言史的语气词的发展演变。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来看,大多数语气词的语法和语用功能都有了较准确的揭示。在理论和方法上也不乏称道之处,学者们不断借鉴国外的优秀成果、经验、理论等,同时充分结合汉语事实,对某些语言现象的解释尤有说服力。另外,很多学者开始关注相关语法范畴之间的关系,如语气副词(或称情态副词)、助动词等与语气词的关系、功能分布、隐现条件等,以及语气词的韵律特点、与语调的关系等。
以下我们分时段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语气词研究(主要是先秦至唐五代,宋代以后的略有涉及)作一番梳理和评介。
(一)先秦至西汉语气词的研究
首先简单谈谈语气词的起源。在《今文尚书》和《诗经》等最早的传世文献里,都已经有了语气词。那么语气词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换句话说,现今发现的最古的文字资料殷墟卜辞里是否有语气词?
李学勤首先认为卜辞中“拟(抑)”和“执”是语气词[36],后来裘锡圭支持李的说法,并认为句末的“抑”和“执”如果不看作语气词,辞义绝大多数讲不通,而看作语气词就文从字顺了[37]。裘锡圭的学生沈培[38]、张玉金[39]也相继赞同裘锡圭的观点;杨逢彬更认为卜辞中有四个语气词:惠、隹、抑、执[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