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人文主义作家,他的创作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几百年来,他的名声与日俱增,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戏剧家和文豪作家。马克思对他的作品十分喜爱,把他称作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并提出“莎士比亚化”的美学原则,恩格斯也对莎士比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成就和作用给予充分肯定。
一、生平与创作
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生于英国中部艾汶河上的斯特拉福镇。祖辈务农,父亲约翰是镇上经营皮革手套以及农产品的小商人,之后曾做过镇上的民政官和镇长。母亲玛丽是个富农的女儿。莎士比亚的童年、少年时代是在家乡度过的。斯特拉福秀丽的山光水色与自然风光、市民商人的经营活动及思想情感、效外农民的淳厚的品质、机智生动的语言,都给幼时的莎士比亚以很深影响。“王后剧团”经常来镇上轮回演出,莎士比亚很小就接触并熟悉演员生活及演出情况,对之产生浓厚兴趣。莎士比亚7岁时,免费进镇上的文法学校上学,学习英文《圣经》、拉丁文文法、文学及修辞等。莎剧中有限的拉丁文知识即得之于此时的学习。斯特拉福镇的文法学校在当地小有名气,教师中也不泛像牛津大学这样名校的高材生,但当时这样的学校大都采用棍棒教育、体罚学生,因而对这些学校和老师,莎士比亚毫无好感,曾在此后的作品中给予嘲讽。十五、六岁时,由于家道中落,莎士比亚只得停学,帮助父亲做生意。18岁时,他结识邻村一个比他年长8岁的富裕农民的女儿安·哈瑟维,婚后6个月生下女儿苏珊娜,以后又生下一男一女双胞胎。
莎士比亚24岁时离乡到伦敦。离开故乡的原因无可靠文字记载,历来流传种种猜测。其一,说莎士比亚跟一巡回演出的剧团偷奔伦敦;其二,他在同乡好友——一个出身学徒工的印刷厂老师的影响、劝说下离开家乡到伦敦谋生;其三,他与妻子感情不和,为逃避她才到伦敦;其四,他在托马斯·路西爵士的庄园中违禁打猎,并写诗讽刺他,触怒乡绅,被迫逃往伦敦。后一说法,富于传说色彩,且带有政治意味,一直流传下来,为我国的莎学界所广泛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