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编外国文学史教程

第二节 歌德及其《浮士德》

字体:16+-

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民族诗人、作家和思想家,也是欧洲文学界最杰出的代表。海涅称他是“世界的一面镜子”,恩格斯称赞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人”。

一、生平与创作

1749年8月28日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诞生于德国中部莱茵河畔法兰克福的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他的父亲是皇家参议员、法学博士,曾游历过法国、意大利等国;母亲是市长的女儿,喜欢诗歌和文学。这样一个家庭对以后歌德登上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6岁时,歌德遵从父命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大三时因生病而休学,在家休养一年后转入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学习,在这里,歌德结识了赫尔德。赫尔德介绍歌德读荷马史诗、莎士比亚的戏剧和莪相的诗,促使歌德注意民歌。歌德22岁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但他内心对文学艺术更感兴趣,同时对自然科学也有研究,他还掌握了七八门外语。1772年5月,歌德奉父命到魏茨拉高等法院实习。在一次前往舞会的途中,他结识了当地法官亨利·布甫的长女夏绿蒂,对她一见钟情。后来得知她已订婚,只得怀着深深的痛苦离去。这年10月,传来了他在莱比锡大学的一位同学因失恋而自杀的消息。这两件事成了写作《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动因。

177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轰动了整个德国,甚至欧洲,并在欧洲掀起了一股“维特”风潮。《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发表,也使歌德受到了魏玛公爵卡尔·奥古斯特的赏识。魏玛是当时德国许多小封建城邦中的一个,人口不过10万。第二年,在公爵的盛情邀请之下,歌德到魏玛公国出任国务参议,不久,就被任命为首相。他在魏玛公国一住就是50年,直到去世。在魏玛公国的前10年,歌德力图革除弊病,做了不少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大事,并且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在腐朽没落的封建宫廷中,歌德倜傥不羁的性格受到压抑,不得不时时忍让妥协,终于产生精神危机。1786年,诗人不辞而别,隐姓埋名,到意大利游历,受到古希腊罗马文学艺术的熏陶。1788年重返魏玛,辞去宫廷公职,只任魏玛剧院监督,兼管矿业。从此,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文学活动和创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