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编外国文学史教程

第六章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字体:16+-

第一节 概述

一、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浪漫主义是法国大革命至1830年前后在欧洲出现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同时它也是一场波及文学、艺术、哲学、政治、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的文艺思潮与思想文化运动。

浪漫主义是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猛烈、最彻底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不仅推翻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而且沉重打击了整个欧洲的封建体系,推动了欧洲民主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开展,开辟了资本主义在欧洲广泛发展的新时代。法国革命取得成功、建立资产阶级政权之后,人们发现,当初启蒙思想家、革命家给人们描绘的建立“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人类永久和平幸福的理想社会蓝图并没有实现。资本主义制度与生俱来的一些问题,如劳资矛盾、贫富差距、拜金主义、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等暴露无遗;封建反动势力和资产阶级为了夺权不断爆发战争,革命中的暴力和执政者的恐怖专制使人们对革命产生恐惧情绪;18世纪工业革命迅猛发展,在改变此前西欧国家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封建专制的社会结构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人们对理性所引导的技术革命的后果大失所望。理性的神话彻底破灭,人们由此产生失望不满情绪,回归自然、在宗教中寻求解脱、缅怀过去或寄情未来,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浪漫主义文学就是这种社会文化心理在文学中的体现。

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以及法国的自由主义思潮为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夸大主观精神的作用,强调天才、灵感和人的精神力量,把“自我”提到高于一切的地位,要求文艺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和伟大气魄,对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表现自我的倾向产生很大影响。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揭露、批判,试图消灭阶级对立,建立和谐完美的理想社会的学说,也为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社会黑暗、描绘理想社会提供了思想依据。以贡斯当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思潮倡导个人自由,强调多样化的现实世界中个性的发挥,独立于国家、社会约束之外的绝对自由的思想也为浪漫主义所吸收借鉴。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正是在这些哲学、社会思潮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它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对于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意欲按照自己的理想改造社会的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