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编外国文学史教程

第二节 拜伦及其《唐璜》

字体:16+-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是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人称他是“诗国中的拿破仑”,别林斯基称他是“高不可及的雄伟诗人”。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而且是一位革命家。他的文学事业具有全欧洲和全世界的意义,并在英国和许多欧洲国家产生过巨大影响。

一、生平与创作

拜伦出生在伦敦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父亲是一个纨绔子弟,纵情声色,不务正业,后来客死法国。母亲因受不幸婚姻生活的刺激而常常迁怒于儿子。拜伦天生跛脚,时时受到别人的歧视和欺凌。孤寂寡欢的童年生活与受歧视的处境,养成了拜伦忧郁、孤独、倔强、反抗的性格,并极大影响了他后来的创作。他10岁时继承了伯父的爵位和领地,13岁进入哈罗中学学习,17岁进入剑桥大学。他自幼喜欢读书,在大学期间又阅读了大量历史、哲学著作和启蒙时期的文学作品,深受卢梭等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大学毕业后,他在英国上议院获得世袭议员的席位,同年6月,拜伦离开英国去南欧各国游历,1811年2月回国。

拜伦回国后,正值全国路德运动蓬勃发展,统治阶级十分恐慌,对起义工人施以严罚,苛以重刑。拜伦访问了工人区,了解到了工人的悲惨景况,于是在贵族院发表演说,并写了一系列文章,愤怒斥责英国政府及其所制定的残酷法律。由于拜伦对现实的不满,以及他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反叛精神和自由思想,激怒了当局统治者,反动的英国社会人士特别是“桂冠诗人”骚塞之流,视拜伦为“恶魔派”的首领,掀起了反拜伦的浪潮,并对其大肆污蔑诽谤。拜伦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含愤再度远游。他到了瑞士,后侨居意大利,并积极参加了意大利烧炭党人的民族解放运动。运动失败后,拜伦的目标转向东方,于1823年7月航行到希腊,参加了希腊的民族解放斗争,并得到希腊人民的爱戴和拥护,被推任为希腊军统帅。1824年4月9日,拜伦在大风中骑马出巡,因受风寒而病倒,19日与世长辞。希腊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