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在俄国文坛活动了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一、生平与创作
托尔斯泰于1828年9月9日(俄历8月28日)出生于俄罗斯图拉省克拉皮文县雅斯纳雅· 波良纳的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他2岁丧母,9岁丧父,由姑母抚养长大。1844年他入喀山大学东方语文系学习,次年转入法律系。大学期间对哲学产生兴趣,受卢梭和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的影响,对农奴制社会和学校教育不满,于1847年退学回到雅斯纳雅· 波良纳,经营田庄,搞农事改革。改革失败后,于1851年随兄长到高加索服兵役。后来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任炮兵连长。这期间,他一边参加战斗,一边读书并开始写作。
1855年,托尔斯泰到了彼得堡,进入文学界,翌年退役,致力于文学活动。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旅行,访问了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诸国。1859年回国后,开始在雅斯纳雅·波良纳创办农民子弟学校,把教育视为社会改良的重要途径。1860年,托尔斯泰再度出国,到德、法、英、意和比利时做教育考察。1861年回国后,为了宣传自己的教育思想,他创办了教育杂志《雅斯纳雅·波良纳》。
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给农民带来的是地主和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托尔斯泰认为“农奴制改革法令”是毫无用处的空话。1862年,托尔斯泰与莫斯科著名医生的女儿索菲娅·安德烈耶夫娜结婚。从1863年起,他停止办学和发行杂志,开始埋头于文学创作。
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俄土战争、连年的大灾荒、第二次民主运动高涨的革命形势,促使托尔斯泰加强了对周围事物的关注。他访问教堂、寺院、监狱、法庭,了解大灾荒中农民的悲惨生活,并参加了1881年的莫斯科人口调查,在贫民窟目睹了底层人民的痛苦。这一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罪恶、封建专制制度和官方教会的反动,以及土地问题的严重性,促使他的世界观发生激变。列宁指出托尔斯泰这个转变的特点:“就出身和所受的教育来说,托尔斯泰属于俄国上层地主贵族,但是他抛弃了这个阶层的一切传统观点”,[1]转到宗法制农民的观点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