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编外国文学史教程

第九节 易卜生及其《玩偶之家》

字体:16+-

亨利克·易卜生(1828-1906),挪威民族戏剧的开拓者,欧洲戏剧大师,以其卓越的戏剧探索和划时代的贡献,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

一、生平与创作

易卜生出生于挪威滨海小城斯基恩的一个富商家庭。他的父亲是个木材商人,因生意上的挫败,在易卜生8岁时破产。家境的艰难导致易卜生15岁便离家到格利姆斯达城药店做学徒,一待就是7年。这是易卜生性格和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置身于底层,与普通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另一方面,他利用闲暇写诗、作画和读书,尤其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在莎士比亚、歌德、拜伦、雨果等作家的经典之作中感悟人生。可以说,广阔而严峻的自然环境,离开亲人自食其力的生活,锻造了他独立自主、崇尚思考、坚忍不拔的品性,也养成了他酷爱文学的志趣,为他踏上文学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易卜生的创作和思想的发展,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1848 年如火如荼的欧洲革命和挪威国内蓬勃开展的民族独立运动,强化了他的民族意识,唤醒了他的自由之梦。1850年,易卜生到首都克里斯蒂安尼亚(今奥斯陆)参加高考。落选之后,他结交了文艺界的一些有进步思想倾向的朋友,积极投身于挪威社会主义者领导的工人运动,时常参加聚会,发表慷慨演说,并和两位朋友合作出版讽刺周刊,把对社会的思考注入笔端。还以《觉醒吧,斯堪的纳维亚人》为题写了一组十四行诗,号召挪威和瑞典共同出兵支援丹麦,抗击普鲁士侵略者。不久该组织机关遭到破坏。从此,易卜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之中,通过文学坚守着向往自由的信念。他发表的第一部剧本《凯蒂琳》(1850)是一部富有浪漫色彩和反抗精神的历史剧。此后的1851—1863年间,他先后受聘于卑尔根剧院和挪威剧院担任编导,创作了一系列广受挪威人民欢迎的剧作。1864—1891年他移居国外。在此期间创作的《布朗德》(1866)奠定了易卜生的国际声誉,《社会支柱》(1877)更使他声名远播,而《玩偶之家》则使他跻身于世界伟大戏剧家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