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编外国文学史教程

第三章 近代东方文学

字体:16+-

第一节 概述

近代东方文学主要是指亚洲和非洲地区各国、各民族在19世纪后期具有启蒙性质的文学和20世纪初期的文学。

一、近代东方社会文化概况

19世纪以后,多数东方国家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西方列强的入侵使许多国家丧失了独立地位和民族自决权,造成了历史的灾难;同时,这种入侵又在一定程度上动摇和冲破了东方民族长期的封建禁锢,使不少国家从封建社会演化为半封建社会,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东方的近代历史非常复杂,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农村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结构致使亚非封建社会解体较晚,东方各国的近代史不仅开始得晚,而且时间较短。东方生产方式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牢固结合,既造成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又能具有以满足生存为目的生产灵活性。因而对外在的掠夺具有顽强的抵抗力。千百年来东方社会政治风云变幻,内外统治者来而复去,但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和村社结构从未深刻触动。自由资本主义的廉价商品入侵却给农业经济基础以摧毁性的打击,促进东方城乡商品经济发展,破坏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牢固结合,陈旧落后的生产关系趋于解体;长期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上层建筑也出现裂缝,为东方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但西方殖民主义者不允许东方国家独立发展资本主义,千方百计扼杀东方民族资本主义的幼芽,促使东方民族经济片面、畸形发展,成为西方农业原料的附庸。除个别国家外,东方国家大都附属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其次,殖民主义同各民族的矛盾、人民大众同封建势力的矛盾构成了东方国家的基本社会矛盾,反帝反殖反封建的民族民主斗争是近代东方历史的主流。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东进,伴随着对东方民族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的压迫,东方民族作为回应,奋起反抗,开展反帝反殖民族解放斗争。近代东方的民族解放斗争往往在宗教的旗帜下进行,“圣战”成为民族自卫战争的主要形式,如波斯巴布教徒起义(1848—1852)、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1859)、中国太平天国革命(1850—1860)、卡迪尔领导的阿尔及利亚15年抗法战争(1832—1847)、狄奥多尔领导的埃塞俄比亚抗英战争(1867—1868)、奥马尔领导的塞内加尔抗法战争(1857—1859)、 埃及阿拉比领导的抗英斗争(1879—1882)、 苏丹的马赫迪起义(1881—1885)、德属东非人民起义(1889)、埃塞俄比亚抗意卫国战争(1895—1896)等。在这些战争或运动中,领导者或维护正统宗教,或创立新宗教,但都是以宗教为精神武器,号召组织民众反抗异族入侵。20世纪初期的民族解放表现为“亚洲的觉醒”,包括印度第二次民族起义(1905—1908)、波斯资产阶级革命(1905—1911)、越南抗法斗争(1905—1911)、朝鲜抗日游击战争(1905—1911)、青年土耳其党人领导的革命(1908—1909)、中国辛亥革命(1911)、印尼反荷斗争(1912—1913)等。组织领导运动的是一批资产阶级先觉者,他们把反帝爱国斗争与新的社会制度探求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