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一生创作颇丰,各类体裁,均有佳作。他将欧美现代主义的创作技巧融入日本民族的审美传统,开创了一个川端特有的艺术世界。他的代表作《雪国》标志着东西方的完美结合,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中肯定川端“在架设东方与西方的精神桥梁上做出了贡献。”
一、生平与创作
川端康成(1899—1972)出生于日本大阪市的大户人家。但川端世家早已开始衰落,没落世家的阴影给年幼的川端带来一丝人生的悲凉,让他体悟到生活的苍白。川端少年时代亲人相继去世,两岁时,父亲患肺结核病故,一年后母亲去世。7岁那年,疼爱他的祖母离他而去。3年后,姐姐病逝。川端与风烛残年、双目失明的祖父过着惨淡的生活。16岁时,相依为命的祖父也与世长辞,只留下川端孤零零的一个人在世上。因此被人们戏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这种“孤儿的悲哀”深深渗入到他的创作中,促使他一生都思考着生与死的问题。在他的作品中,死亡与生命如影随形,他常常在死的阴影下探索生的美,生命也因此显得虚无缥缈。
川端从小爱好文学,自幼阅读了日本优秀的古典名著《竹取物语》《源氏物语》《枕草子》以及井原西鹤、近松门左卫门的作品,日本传统的审美情趣给他很大影响。1917年,他考入东京第一高等专科学校英文专业,开始大量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泰戈尔等外国作家以及志贺直哉、德田秋声等日本近现代作家的作品。1920年,他升入东京帝国大学,更加积极地投身于文学事业,与几位好友筹备出版了第六次《新思潮》杂志,发表在第二期的《招魂节一景》(1921),受到老作家菊池宽的赞赏,川端的文学才能开始得到文坛认可。
大学毕业后,川端康成从事专业写作。他与横光利一等几位好友创办刊物《文艺时代》,宣传和推动“新感觉”运动。在《新进作家的新倾向》(1925)一文中,川端阐明了“新感觉”文学的主张,强调以自我的感觉方式呈现作家所认识的世界,以主观性的表现手法替代传统叙事文学的客观性。《感情装饰》(1926)是他在这一运动中的代表作。虽然新感觉运动在日本文坛和川端创作生涯中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但新感觉的表现手法一直潜存于川端的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