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编外国文学史教程

第五节 纳吉布·马哈福兹及其《宫间街》三部曲

字体:16+-

马哈福兹是埃及20 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阿拉伯作家。他将阿拉伯现实主义小说推上顶峰,并推动了阿拉伯小说现代化和民族化的进程,因而享有 “阿拉伯小说之父”的美誉。

一、生平与创作

纳吉布·马哈福兹(1911—2006)出生于开罗老区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所在街区有着浓重的宗教和传统文化的氛围。马哈福兹自小聪慧好学,迷恋文学。中学时代喜欢塔哈·侯赛因、阿卡德的作品,曾改写曼法鲁特的小说,仿照塔哈·侯赛因的小说《日子》撰写自传体故事《岁月》,并尝试短篇小说创作。1930年考入埃及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一度攻读哲学硕士学位。1936年辍学就职于母校。1939年开始进入政府部门供职,业余从事文学创作。1971年退休后进入《金字塔报》编委会,成为专职作家。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写作生涯中,他发表了56部小说,其中有30多部改编成电影。因其创作成就,他先后两次获国家奖和一级国家勋章,198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阿拉伯世界影响最大的作家,被称为“阿拉伯小说的泰斗”。

马哈福兹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浪漫主义的历史小说创作阶段。马哈福兹以历史小说创作步入文坛,最初发表了3部历史小说——《命运的嘲弄》(1939)、《拉杜碧斯》(1943)、《底比斯之战》(1944)。这些小说以浪漫的幻想书写古埃及法老时期的故事,借用历史题材,对当时英国殖民主义和土耳其王室这些外来侵略者及其统治进行抨击,同时也以回顾埃及古老辉煌文化的方式加强当时埃及人民的民族自我感,表达追求自由、独立、幸福的理想。

第二阶段:现实主义的社会小说创作阶段。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马哈福兹转向现实题材,创作出版了一系列揭露社会黑暗、呼吁社会变革的现实主义小说:《新开罗》(1945)、《汉·哈利利市场》(1946)、《米达格胡同》(1047)、《始末记》(1949)和著名的“开罗三部曲”——《宫间街》(1956)、《思宫街》(1957)、《甘露街》(1957)。这些作品聚焦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开罗中产阶级生活,往往以一个街区、一个家庭或一个人物的悲惨遭遇来展示一代人的社会悲剧,从不同侧面表现了马哈福兹对动**中人的命运与生存处境的关注,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马哈福兹根据自己对这一时期生活的观察,描写了恶势力猖狂、道德沦丧、弱肉强食的种种现象,表现了对埃及社会前途的深刻关注和对祖国命运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