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威尼斯凤凰歌剧院的《蝴蝶夫人》从6月4日开始连演四场,但因为6月4日是王羽佳的钢琴独奏音乐会、6月5日是科瓦塞维奇的钢琴独奏音乐会、6月6日是莎拉张与中国爱乐的音乐会,所以很早就买好了6月7日最后一场《蝴蝶夫人》。本来作为马勒迷的我还觊觎6月7日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李心草指挥国交的马勒第一,但在大剧院的歌剧院池座7排近距离地观看了普契尼创作的故事之后,我流泪了,而内子从第二幕开始就唏嘘不已,马勒第一的现场近年在北京业已泛滥,它不具有《蝴蝶夫人》式催人泪下的力量。
这是一场精彩的演出,精彩的亮点都聚焦在了蝴蝶夫人身上。细心的乐迷看出大剧院字幕上打出当晚女高音的名字并不是节目册上印着的迪卡(Okasana Dyka)而是弗朗西斯卡·斯凯尼(Francesca Scaini)。如果不是看到他如此细心的观察,我也以为是奥卡萨那·迪卡(Okasana Dyka)唱的,虽然看昨晚舞台上弗朗西斯卡·斯凯尼与节目册上的迪卡的相貌似有不同,但因为化了浓妆,也分不太清。弗朗西斯卡·斯凯尼绝对是一位值得关注的女高音,她把思念之苦、母爱之情、固执之志和女性之魅都唱得恰到好处,她是昨天催人泪下的最大源泉,我想如果普契尼看了昨晚的演出,也一定会流泪。
“如果他不来时,我只能继续卖唱或者去死”、“那一种职业使你人格落地,如果如此我宁可把生命献给死神”、“妈妈将抱你去乞讨,为得到人们的同情把颤抖的手伸出去……”一个日本女子实现了从蝴蝶姑娘变成蝴蝶夫人的质变性的跨越,斯凯尼用她通透的嗓音把这些欢喜与悲戚的歌词唱得泾渭分明。全场最精彩之处就是她坚守的忠贞和无望的哀怨,她能把苦楚的感觉唱到你的心里,与对于负心的怨恨相比,同情与怜悯才是昨晚最让人感动的。而从整个演出的效果来看,场面的戏剧性显然逊色于心灵的戏剧性,斯凯尼是一位可以让你的悲剧神经兴奋起来的歌唱家,她那些我听不懂的发音通过字幕反映出来的情感让我相当惊奇,她的表情和动作也都有日本女人的韵致,虽然个子比那个年代的日本女人高了些,也高过了饰演她美国丈夫平克尔顿的保加利亚男高音卡门·查纳乌(Kamen Chanev),但她的身材适中,面庞也可以称之为美女级的,可惜直到昨天晚上为止,我对她却是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