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虚静声希:音乐品鉴的乐趣

维也纳的勃拉姆斯之过

字体:16+-

1908年的5月6日,勃拉姆斯的纪念像在雷塞尔公园(ResselPark)落成,这是对于勃拉姆斯75周年诞辰的一个隆重纪念,但更是一种带有惋惜意义或者补偿意义的死而复生,而了解其中的旧闻,更能解读出其中很多的忏悔与自责。

从1871年的38岁开始,直至1897年4月3日64岁辞世,勃拉姆斯在距离塑像不远的卡尔街(Karlsgasse)4号的公寓里居住了26年时间,他当初选择此地显然是因为距离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和歌剧院都近在咫尺。据载其卧室、放有施特莱歇(Streicher)钢琴的音乐室和书房的陈设都与音乐和艺术相关而朴素无华,音乐室内悬挂着拉斐尔《西斯廷的圣母》以及贝多芬的胸像(在海顿故居的勃拉姆斯纪念室内并未得见),但现在只能借助威廉·诺瓦克(Wilhelm Nowak)作于1904年以及卡尔·穆勒(Carl Muller)作于1906年的三幅水彩画予以粗略想象。爱屋及乌,毁屋及物,在人类历史上保留一个伟大音乐家的故居和扩建一所大学到底孰重孰轻,似乎各说各道,莫衷一是,但在我看来,维也纳理工大学1907年对于那栋四层楼房的无情拆除显然暴殄天物不可饶恕,扩建的大学校舍是现代史上一堆罪不可赦的耻辱柱,而一年之后再建的这座勃拉姆斯坐像远远不能消弭始作俑者的罪愆。

雷塞尔公园很小,如同维也纳的贝多芬广场一样小巧玲珑。雷塞尔是19世纪一位主管林业的官员,因为勃拉姆斯塑像的缘故,他的名字现在常常被爱乐者提及,这显然属于近朱者赤,我猜想维也纳市政当局一直沿用当初的公园名称而并非因为勃拉姆斯的名气改称勃拉姆斯公园,很可能是对于历史的尊重之情。正如繁体汉字是历史积淀的艺术一样,简化字和前不久风传的更改书写笔顺的行为都是闹剧,新建的仿古建筑也永远是东施效颦,可笑的是我们总能发明出一些类似“保护性拆除”这样的奇词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