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虚静声希:音乐品鉴的乐趣

两种俄罗斯风格的印象

字体:16+-

普罗科菲耶夫曾经这样形容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

我觉得在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中,有些他独有的旋律折转,美得异乎寻常。只是整体来说,这样的时候毕竟属少数,你一旦听到其一,就会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听到。和斯克里亚宾相比较,他让我觉得是个较不去求新求变、讲究和声创意的作曲家。有人曾(相当恶毒地)说,他的旋律多是为一个音域很窄的声音所写,然而,有时他可以在这窄小的音域中,写出美得叫人意外的主题。

2009年3月6日晚上的中山音乐堂可以用“响彻”两个字来形容,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和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交响曲》让我们在上述的评论里既看到了普罗科菲耶夫的态度,又听到了拉赫玛尼诺夫的情绪,陈萨、卡斯普契克和中国爱乐的三位一体在上下两个半场分别集中展现了两种不同性格的俄罗斯精神。

上半场:陈萨演奏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这是一个**四射的夜晚,陈萨的铺陈与飒爽在钢琴上林林总总洋洋洒洒。与最新录制的肖邦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和今年1月听过的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现场的风格相比,显著的背叛传统和突出的逆反乐句让这首协奏曲典型的“和声创意”给了我一个典型的视觉冲击,我要感激陈萨,让我看到她卓尔不群的另外一种风格,也让我开始喜欢上一首过去没有兴趣的协奏曲。其实,阿什肯纳吉与普列文和伦敦交响在迪卡公司(DECCA)的录音我仅仅听过一次,而且自从第一次听过之后就再也没有想过重温,并非是阿什肯纳吉演奏的原因,而恰恰是其中的那些异乎寻常的所谓生动的节奏并不是我一贯的热衷。较之于这些纷乱又在交响乐队协奏之下比衬出来的既不和谐又再三再四出现的顽固音型,包括协奏曲的普罗科菲耶夫钢琴作品,我还是比较喜欢贝尔曼在钱多斯公司(CHANDOS)的那一版钢琴奏鸣曲全集,尤其是第四号的第二和第一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