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说的“风雅颂”既不是《诗经》篇章,也不是谭盾的同名乐曲,而是一个2000年成立于上海的弦乐四重奏团。四重奏团成员宋阳曾直言不讳地告诉我重奏团的成立起初是为了参加一个全国比赛,后来好像是得了第二名。有关重奏团的定名也是颇费一番周折,最终定名“风雅颂”并无古为今用、光宗耀祖的深远意味,只是觉得这个名字叫得响。“风雅颂”三字在音乐学术界引起的反响之甚令人难以想象。施尼特克研讨会那天音乐学院的“苏联三杰”专家吕黄博士就曾提出对四重奏团这一定名的质疑,表示风雅颂的关联意义过于浓厚,而重奏团似乎与关联意义毫无关系。就目前而言,四重奏团已在上海乃至全国打开局面,更名也就没有必要了吧。
认识风雅颂四重奏团成员纯属偶然。首先得感谢沙龙论坛歌唱家版版主花小姐。花小姐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一天在论坛发布告示说晚上在学院有一场德国四重奏组的音乐会,演出德国作曲家协会会长沃尔夫冈·里姆的作品。我对里姆的作品可谓是闻所未闻,因此便图个新鲜,欣然前往。那天还下着小雨。来到小礼堂聆听演奏,突然发现“东视”胡建平导演一排在座,便兴冲冲地上前去打招呼,胡先生把我引荐给钱仁平先生,随后就聊起了风雅颂四重奏团,起初是要我在网站推广12月28日上海大剧院中剧场的“施尼特克在中国”。于是我便认识了“风雅颂”,却忘掉了那场音乐会。
小提琴家宋阳先生高高的个子,精瘦,大鼻子,北方人。我一瞧见他脑海里就浮现出了冯巩的形象,简直太像了,连说话的语气都像。文绉绉的谢光禹先生其实不像牛群,但是因为他的搭档太像冯巩,起初我就把他也当作牛群看了。后来我回家仔细端详了一会儿施尼特克的照片,发现宋阳先生留长发的时候也很像施尼特克。有人说李云迪清汤挂面的时候像肖邦,如今人气十足了就像木村,不知道这是褒还是贬。但是宋阳先生生活中像冯巩,演奏时像施尼特克却肯定是好事。去除视觉误差的因素,演奏家能够在舞台上完全融入作品,高度投入是敬业精神的至高表现,演奏效果已退居其次。演奏家要把作曲家的东西带给听众,尤其是在国内现场演出知名度不高的施尼特克,首先要让音乐说服自己,其次才能转而用演奏说服听众。所以虽是个简单的“像”,却包含了最高的艺术典范和职业道德。“偶遇”那天晚上和宋阳先生、花小姐和胡导在九龙爱乐二楼的沙龙聊天,一直聊到11点。交谈中宋阳先生流露出对施尼特克的敬仰崇拜之情。演奏家对作曲家的倾慕为我等大众乐迷难以揣摩,因为宋先生在昨天接受“东视”音乐频道的《中国乐坛》节目采访时提到“最理想的爱乐方式还是自己演奏作曲家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