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夜莺障碍:唱片客的秘密聆听年代

爵士乐家书

字体:16+-

爵士乐如家书,在法国新浪潮导演路易·马勒晚期越来越晦涩的超现实电影梦境里,是否还藏着那闪烁着“通往绞刑台的月亮”的爵士乐小号的寒光呢?作为一名资深“爵士—电影”迷,我很奇怪当年为什么迈尔斯·戴维斯会同意为新浪潮的异数马勒的电影写配乐呢?或者超现实主义者马勒在秘密地构思他的《鬼火》、《黑月亮》的时候,会“跨界”找到黑人爵士乐小号手迈尔斯·戴维斯来用一把雪亮的爵士乐小号来向希区柯克“示威”?法国人都是天生的超现实主义者和波西米亚分子,在他们的漂流档案里的爵士乐常常是一种中产阶级审慎的“伪装”。

1957年路易·马勒的加了爵士乐味道的电影《通向绞刑台的月亮》是对希区柯克电影的一个反向应答。多年后在北京的二手书店里,我们能够找到一本《特里弗对话希区柯克》,里面有希区柯克和法国的新浪潮电影天才们的恩恩怨怨。说回这张在爵士乐史上最经典的电影原声,1957年爵士乐的黄金时代已经接近尾声,而这张哀怨如秋雨的爵士乐唱片当真以一种暗夜妖娆的“绞刑台分析”加强了路易·马勒电影的诡异气氛。这也是配乐和电影本身珠联璧合的默契之作,但是让人称奇的是,一旦你把迈尔斯·戴维斯的爵士乐配乐从电影里拆出来独立听,则变得更有可听性。这是迈尔斯·戴维斯写给电影的爵士乐家书。爵士乐的即兴和恍惚的性质,是一种私密的乌托邦,当年穿着希区柯克雨衣的马勒看着黑人迈尔斯·戴维斯对着电影里的美丽的女主人公吹起恍惚到末路迷途的如泣如诉的小号的时候,是否会对自己在电影里设置那么诡异的谋杀案件来衬托人心的险恶而不安呢?所以我认为在马勒晚期的电影里,晦涩的超现实元素和流亡的痕迹无处不在,而迈尔斯·戴维斯在1957年的“LIFT TO THE SCAFFOLD”后离开了电影配乐“危险的绞刑台”,这是爵士乐和电影相看两生厌的最高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