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迎头痛击之前”
我们这一代人的拉赫玛尼诺夫和1963年7月2日钢琴家阿什肯纳吉在伦敦弹出的流亡曲的拉赫玛尼诺夫是同一个人吗?或者和1960年苏联钢琴家里赫特给整个80年代初的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启蒙”的那张唱片里“复活”的拉赫玛尼诺夫是同一首挽歌里的乡愁曲吗?“在被迎头痛击之前”,诗人曾经这样说道。而对我而言,对于我这样一个音乐外行(记得另一位中国诗人在10多年前给《爱乐》杂志写的关于拉赫玛尼诺夫的文章里也曾这样自称),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和他的音乐却是很晚才来到我身边的。
2010年的岁末,在看爱沙尼亚电影导演阿斯科·卡瑟(Asko Kase)描写1920年爱沙尼亚塔林事件的那部电影《十二月之变》的时候,突然间我的脑海里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响起,让我产生了强烈的拉赫玛尼诺夫冲动。我开始重新听他的最著名的《第二交响曲》,10多年前买的里赫特和威斯罗基指挥华沙爱乐的DG版名盘。那是20世纪80年代末给中国爱乐者带来“思想启蒙”的一张拉赫玛尼诺夫基本教义唱片、一张可以说听了无数次的唱片。以往我每次听的时候,总会一边读着诗人菲野翻译的那本印数很少的《跨世纪抒情——俄苏先锋派诗选》,一边等待着浩渺的挽歌般的乡愁来“迎头痛击”我。然而这次,我发觉我突然进不去苏联钢琴家里赫特指下营造的拉赫玛尼诺夫钟声里,我感到距那个真正的拉赫玛尼诺夫很遥远,甚至可以说是背道而驰。这张里赫特和华沙爱乐合作的名盘可是在80年代“复活”了拉赫玛尼诺夫并给我们几代爱乐者思想启蒙的“唯一”之选啊。
她“唤醒”了那个年代我们心中的音乐,唤醒了来自俄罗斯大地的诗歌,普希金、费特、叶赛宁、勃留索夫、索洛古勃、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曼德尔斯塔姆、巴尔蒙特、明斯基,甚至蒲宁,“除了她我们没有别的”。有多少次我读着《跨世纪抒情》,读着拉赫玛尼诺夫亲密的朋友、白银时代诗人巴尔蒙特的诗句,进入到里赫特为我们带来的拉赫玛尼诺夫音乐里的俄罗斯的大地和天空。但是这一次我突然感觉我被关在外面,似乎那个激励我的拉赫玛尼诺夫已经离我远去,是年代不同了吗?还是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我唯有一遍遍地读着那本俄罗斯诗选,读着来自俄罗斯白银时代诗人们的诗歌,“在被迎头痛击前”,就这样,我已经被拉赫玛尼诺夫的离去痛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