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说艺术
小说是当代最普及、最流行的文学样式。在中国,“小说”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外物》之“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指无关道术的琐屑言谈,并不具备现代文体意义。作为文学体裁的小说,通常指用散文形式写成且具有一定长度的叙事性虚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谈神说鬼的“志怪”小说(如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和记录轶闻琐事的“志人”小说(如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可以看做是我国古代小说的萌芽。不过,真正标志我国古典小说走向成熟的是唐“传奇”,代表者如《柳毅传》《霍小玉传》《莺莺传》《南柯太守传》等。随后,宋元“话本”的出现可谓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话本是宋元时期民间艺人用白话讲述故事的底本,为我国通俗白话小说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到了明代,出现了文人模仿民间话本而创作的案头文学——“拟话本”,代表作有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以及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世称“三言二拍”。此外,明代文人也开始模仿拟话本创作长篇章回小说,使章回小说成为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独特形式。这其中的代表自然是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至清代,古典小说进入黄金时代。文言短篇产生了巅峰之作《聊斋志异》;长篇章回出现了“讽刺小说”的集大成之作《儒林外史》;而位居“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则更是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艺术发展的最高成就。不过值得指出的是,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虽亦可称源远流长,但事实上在整个中国封建时代,诗文才是正统,小说一直处于边缘的位置。直到1880年代以降的近代,在社会变革以及白话文革新等因素的影响下,小说才逐渐引起了社会的重视。尤其是在“小说界革命”中,小说的价值意义被提到了强国的高度。例如梁启超1902年在《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一文中鲜明指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从此,中国的小说文学开始被卷入“启蒙”与“救亡”的双重语境中,既出现了像鲁迅、郁达夫、巴金、老舍这样启迪民智的大师级作家,也产生了像郭沫若、茅盾、赵树理、丁玲这样以笔为剑的文坛战士。另外,还有一批像钱锺书、沈从文、张爱玲这样的自由派写手,他们更多地将小说看成传达个人生存体验的试验场,大有还原小说艺术本位的味道,同时也启发了当代小说家(例如先锋派)对小说文体的现代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