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
■导读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法国诗人、小说家、文艺评论家,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父亲是拿破仑军队中的一位将军。雨果童年时随军辗转欧洲各地,后在巴黎读完中学,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却在文学。1822年出版诗集《颂诗集》,获路易十八赏赐。此后发表了大量此类颂诗,技巧逐渐娴熟。1826年,雨果加入诺迪埃的浪漫主义文社,翌年出版诗剧《克伦威尔》。他在该剧的序言中,反对古典主义的形式法则,主张戏剧应师法莎士比亚,争取更大的自由与真实。1830年,他的剧作《欧那尼》演出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1831年出版的《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畸形儿卡西莫多和美丽的爱斯梅拉达所遭受的苦难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多卷本巨著《悲惨世界》最能反映雨果的文学手法和思想观念。他从1828年起构思,到1845年动笔,直至1861年才写完全书。该书贯穿着人道主义的神奇力量,气势磅礴浩大,场面辉煌壮丽,人物栩栩如生,主题崇高感人,堪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雨果还著有《笑面人》(1869)、《九三年》(1873)等小说。《论莎士比亚》(1864)则是一部文艺批评专注。雨果在圆明园劫难后,怒斥英法侵略军的罪行,表达了对中国艺术的激赏。他坚信,“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赃物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雨果的剧本《克伦威尔》由于不适合舞台演出,没有上演,因而影响不大。不过该剧的序言系统地论述了浪漫主义的根源、原则和表现手法。强调真实与自然,反对虚假,追求独创,批判模仿,颂扬天才,蔑视陈规,成为浪漫主义运动的宣言书。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美丑对照原则,其来源和表现;第二部分论述以自然与真实为准则的戏剧艺术,其舞台表现及语言;第三部分属于夫子自道式的为《克伦威尔》一剧的说明与辩护。本书选取该文的第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