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自我修养(节选)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导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 Stanislavsky,1863—1938),俄罗斯演员、导演、戏剧教育家和理论家、莫斯科艺术剧院创始人。自幼即对戏剧产生兴趣,14岁时在家庭业余剧团演出并成为该团主角。1888年末与莫斯科一些文艺界名流创办文艺协会及附属剧团,逐渐完成了从业余演员向专业演员的过渡。1897年6月同戏剧家聂米罗维奇-丹钦科会见,决定创建新型剧院——莫斯科艺术剧院。翌年10月,剧院成立,11月,二人联合执导契诃夫名剧《海鸥》,大获成功。他们共同发展了新的表演风格:揭示内心世界,强调整体配合;导演和演员对角色的阐释必须从属于剧作家的意图;演员必须通过训练变成“另外一个人”。为了激发演员内心活动,启发他们的独创性,他认为表演应遵循人的有机天性,自然天成。他将戏剧建立在体验艺术的基础上,不像表现艺术那样去追求外表的感情变化,而注重再现真实情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自己的体系有所修正。认识到不能一概否定表现式的戏剧,表演的成败并不仅仅取决于心理体验,外部表情也很重要。他大胆尝试,把众多剧目搬上舞台,如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果戈理的《钦差大臣》与《死魂灵》、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炽热的心》、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礼》等等。1927年上演的《装甲车14-69》是苏维埃戏剧的里程碑。
他在1922年至1924 年率剧团在美国巡回演出期间写作自传《我的艺术生活》,首次阐述了自己的戏剧理论体系。1928年10月心脏病突发之后,他全力投入戏剧实验教学与理论总结工作,写出了巨著《演员自我修养》,以“形体动作方法”丰富了以内心体验为核心的戏剧体系。以“体验基础上的再体现 ”为基本内容的斯坦尼体系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戏剧体系的主要代表,对20世纪世界现实主义戏剧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