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佐临
■导读
黄佐临(1906—1994),原名黄作霖,生于天津一个洋行职员家庭。1925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期间,创作了短剧《东西》和《中国茶》,得到英国戏剧家萧伯纳的赞赏与鼓励,从此开始涉足戏剧。1929年毕业回国后,在南开大学英文系讲授“萧伯纳”、“西洋戏剧”等课程。1935年至1937年,再度到英国留学,在剑桥大学专攻莎士比亚和导演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除在戏剧学校任教外,还在上海等地的剧团任编导。1949年后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黄佐临在近六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共导演了话剧、电影百余部。他不仅在艺术创作上成绩卓著,理论上也很有研究,著作有《漫谈“戏剧观”》《导演的话》《我与写意戏剧观》等论著,在戏剧界有广泛影响。
《漫谈“戏剧观”》是黄佐临于1962 年在广州召开的全国话剧歌剧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后刊登在1962年4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该文比较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观、梅兰芳戏剧观和布莱希特戏剧观,正式提出了“写意戏剧观”,是在高度理论综合基础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
黄佐临首先提出了对理想剧本的十大要求,最后一点是“戏剧观广阔”。“戏剧观”是他谈话的重点。所谓戏剧观其实就是戏剧理论。戏剧家运用多样化的戏剧手段表达其世界观和艺术观,如果这些艺术经验在实践中得到了肯定,慢慢积累下来,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并且系统化了,成为了体系,就称作戏剧观。
接下来黄佐临比较了斯坦尼、梅兰芳和布莱希特三位戏剧大师的戏剧观。由于斯坦尼和梅兰芳为当时人所熟知,对于布莱希特,黄佐临就介绍得多一些。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艺术为政治服务的格局中,中国戏剧界总体上思维僵化,戏剧表演模式单一。黄佐临的做法当然有对治的意图,但他对三位大师同样尊重,并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要说个人因素,则是他在入道早期,受到布莱希特戏剧观启发,开拓了视野,进而反观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