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真不应该把所有的照明灯都熄灭,然后听贝多芬—房间里剩下几盏机器设备上的小绿灯,星星似地一闪一闪,夏夜里,凉风阵阵,你会情不自禁地探身窗外似乎有雨下过,路面上泛出幽暗的光,确定没有下雨。前有《英雄》后有《命运》,《第四交响曲》算不上贝多芬九大交响乐中之伟岸者,但“贝四”自有它迷人的一面,作曲家舒曼对它有极高的评价:“像两位北欧巨人之间的一位纤弱的希腊少女。”阿多诺称其为“一件辉煌而大受低估之作”。它是一部辉煌的作品,人们却更愿意倾听作曲家有明确名称的作品《英雄》、《命运》、《田园》等,“贝四”被遗忘了、低估了。康德说“美有两种,崇高感和优美感”“贝四”担当起美的双重性,既感动人、又迷醉人—完成于1806年的贝多芬《第四交响曲》正是这样一部作曲,据说贝多芬当时迷恋着情人丹莱莎,音乐中优雅的木管不妨想象为对伊人的倾诉。
第一乐章沉闷的引子有种浓得化不开的忧郁情绪,它低沉、缓慢,甚至迟钝、顽固,在切利比达克的指挥下,情绪逐步加深,如乌云密布天空,久久不肯散去。在积蓄了大概三四分钟后,鼓声来了,来自远方,压得很低,但有气势,忧郁之气步步紧逼,在一个响亮的定音鼓敲击下,光明、热烈的情绪代替了沉思乐句。我们现在听来耳熟能详的曲式在贝多芬年代可是个独创,贝多芬在利用定音鼓上比海顿前进了一步,到了布鲁克纳《第六交响曲》,定音鼓又被创造性地加以利用,贝多芬是第一位利用“定音鼓严格地说不能进行等音变换”的作曲家。我过去只关注贝多芬的大作品如《英雄》、《命运》、《田园》、《合唱》等,小编制曲目其实更能反映出“英雄”情怀来,贝多芬《第四交响曲》(1995版)在长达13分19秒的第二乐章慢板里可以品味出何等柔情、何等细腻的贝多芬:起先由几把提琴演奏,管乐是那么唯美地被吹奏出来,你听到了内心的独白,有那么些时候音乐被雨声覆盖,—外面下起了雨,—以致我淡忘了我在黑暗中听音乐,我听的是贝多芬的这一章交响乐。所有的窗户都打开了,所有的窗户都透进黑暗中的雨水声,屋内的音乐断断续续,似有似无,人们不再关注它演奏到哪里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听,两种声音交替存在,在黑暗、在黑暗的暗深处。慢板后的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以小步舞曲的风格缔造了一部色彩印象展,在一个极弱的起拍音中来到了第四乐章到后面越来越强大,定音鼓也加重了力度,所有音符往一个方向冲。坦率地说,如此“无穷动”的贝多芬与第二乐章相比,难以想象为同一作曲家所作。这一乐章如果指挥家追求快速、决绝,就毁了前面积累起来的优雅、浪漫而我只求在黑暗中停留、谛听:琴弦来自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