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还是重新开始?的确是个问题。年轻、身材瘦长的以色列钢琴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以一首《降A大调波罗乃兹幻想曲》开始了本场“完全肖邦”音乐会。他在出场时有个小动作,扣上西服的纽扣,使其服贴,坐下来后重将纽扣解开,上装自然地垂挂下来,露出挺括的白衬衫,弹好了一首曲子,就倒回去重复这个动作。这样一个高身材长手臂的人坐在三角钢琴前,舞台才不显得空空****。当初拉赫玛尼诺夫坐在钢琴前,高高大大的他完全驾驭住这件乐器,拉氏弹奏的肖邦《降B小调诙谐曲》,我们透过时间之窗得以望见。第一个音出来,我在嘀咕,是不是重了点?还是音乐厅的混响效果过了?再下去长长的引子依然是这个问题,表现肖邦不在音“重”上,“弱音更能知道钢琴的宽广,你的呼吸、你的心跳全在“弱音”上。这首幻想曲在肖邦整个创作系统里占有重要地位,人称肖邦的“天鹅之歌”,傅聪说要他舍弃肖邦其他的作品选一个,除了《二十四首前奏曲》,就是幻想曲了。米凯兰杰利剔除了肖邦的浪漫,傅聪则把肖邦弹成东方式的山水画,一个以色列年轻钢琴家呢,用他那颗耶路撒冷之心是否可以温暖肖邦在18世纪冷却的心?肖邦到巴黎陪在乔治-桑身边,他的心游移在钢琴与情人之间,肖邦最容易被后人误读的也是这一点—不着边际的浪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弹肖邦时想到这些吗?他肯定不会想,他只想着把幻想曲弹好,在一群东方观众前表现他对肖邦的理解,这些人与他家乡的以色列人不一样,但对肖邦的想象与期待是一样的。在他要用最后一个音结束幻想曲时,整个身子几乎离开了琴键,而后狠狠地放下去,要史诗风格的结束,而不是抒情的,最后的最后,才是诗,清脆、平衡、简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