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当时的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二慢乐章绝然反映不出我离开文成时的心情,车子沿飞云湖畔往东飞驰而去,此时的湖水是安宁的,在群山下躺着,彰显着它的蓝,湖水来自它上面的珊溪水库,在别的地方没有这么完整的湖。春天雨水期还没有到来,各条河流干渴着,唯有水库下面的飞云湖水如此充沛,因为珊溪水库将更浩大的水拦住了。造就一片湖,要有多少水?造就一片蓝,要有多少风暴?而我开大音响,到了舒伯特《第九交响曲》第三乐章谐谑曲,坚实粗狂的气氛已经开始,它的快速动感与外面湖水的宁静形成了对比。湖畔上的油菜花盛开了,尽管只有小部分的花朵,它们金黄的身影仍一瓣一瓣地闪进来。又是一片油菜花,再一片油菜花,扑向湖水,我没有停车,而是踩下油门,笔直的柏油路让我产生汽车飞离地面的恍惚感,它在晃,超越一辆高大的挂车,沿左道行驶,再回到湖畔,湖面收起蓝色,天色阴沉下来,雨滴到湖上,雨水找寻歇脚的岸边。时光回溯至一年以前,我一个人从文成出来,当时播放贝多芬交响曲,是慢乐章,迟钝的脚步、游移不定的车速,湖泊被一层白纱似的云雾缠绕着,对岸的群山在它们身后闭合,时近黄昏,天黑下来,我鬼使神差地走错了路,在山林的道路上转来转去,差点与一座老坟墓相遇,老半天才找到高速入口,我在心里痛恨着:从今以后再也不来文成了。
冬天过完,春天刚开始,我又来到了文成,再一次沿着飞云湖畔慢慢进入文成县城大峃,现在我对它已熟悉了,熟悉它的被飞云江分成两半的县城,老县城在对岸,那里的一家咖啡厅,临街靠玻璃窗的座位。昨晚与一位来自南田的年轻教师喝酒聊天,我们聊到了舒伯特,他的《第八未完成交响曲》的犹豫不决,发展为完美的爆发。在南田,刘基的故乡,一位教语文的小伙子在黑夜里听交响曲,他的头发有点乱,仿佛刚起床还没有来得及梳理,或者故意让头发翘起,交响曲后自然聊到了19世纪文学,乃至20世纪几位作家。他真像20年前的我,刚从大学毕业到了一个远离城关的偏僻中学教书,爱着诗歌,听着从大学里带来的音乐磁带,一首一首地听着,那时还不是交响乐。南田中学的小青年消失在昨晚的夜色里,就像他突然出现在我面前,说了一次舒伯特,说了一次莫扎特(他竟然当街唱起歌剧《魔笛》中最著名的花腔女高音“夜后”),他消失了。天亮了,地面上挂着昨夜一场细雨它什么时候开始下的?它停了,什么时候停?竟然毫无知觉,天空渐渐从稀薄的云层后蓝起来,太阳出来了,投下了温暖和阴影。山谷里回**着风,飘动着寒冷,我们来到了刘基的故乡南田,2007年夏天我来过南田,在一个叫诚意的大酒店里住宿过,在它对面的歌厅里唱过歌,我对文成印象最深刻的是2009年的红枫古道,大会岭几百株挺拔向上需几个人才能合抱的枫树沿山路而上,它们的枝和叶在空中弯弯曲曲,缠来缠去,枫叶红得像一把把火炬,举着,燃烧着红。去年冬天我去云和县,在云和湖畔见到了枫树林,有的树木长在水里,我竟然对着它们相思了老半天,直到我离开了云和,那种情感很快消失。文成慢慢在我脑海里扎下根来,文成色彩是丰富的,在高高的山岗上,它的红要经过最凛冽的冬天才能看出来,但去年枫树就没有红,紧跟着是一场失败了的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