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音乐会见:聆听古典

马勒三人行

字体:16+-

复活,你将复活

我的灰尘,在短暂的安息之后!

——古斯塔夫·马勒《复活》

每次出门前,都有无望的焦虑。

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我等了数年,上海爱乐乐团在上海大剧院演奏,指挥家吉尔伯特·卡普兰(Gilbert Kaplan)来自美国,此公的真实身份是华尔街成功的出版商。他太爱马勒了,业余四处拜师求艺学习指挥马勒,而且只看中马勒《复活》交响曲,指挥过的乐团数已达50多个,其中不乏维也纳爱乐、伦敦交响等知名乐团,伦敦交响乐团的人士这样评论卡普兰:“最后的收尾指挥……他将阿尔伯特音乐厅里的大理石地基掀开了。”卡普兰不仅指挥马勒,而且身体力行地写过大部头的马勒论文,编撰过《马勒选集》,在上海正式演出前有一个讲座《卡普兰解析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他手头里的《复活》版本是当今最权威的,他被人称为马勒《复活》代言人—《复活》之复活者不为过。

我不听马勒交响曲有多久了?一个月,或许更长。每次音乐会前我收起唱片,让耳朵保留清净,差不多将它忘了的时候,我坐进音乐厅里,弦乐手沉着有力地拉动弓弦摩擦乐器,从暗色的琴体里蹦出来的音符扑向我,仿佛雷雨扑向羞怯的原野。我有三个版本的马勒《复活》,最早一个是索尔蒂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的,因为早,所以为我对《复活》的理解定下了基本调子:最后一个乐章激动人心,而当中第四乐章“原光”的女中音演唱得像一朵带露水的玫瑰,独放在春天。另一个版本是伯恩斯坦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的,伯恩斯坦选了一座古色古香的教堂,演出气氛“复活味”十足,教堂穹顶上随音乐升腾起来的圣父圣子使人感叹“……微光,他将照亮我的路”。第三个版本是捷杰耶夫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的,一个奥地利犹太作曲家、一个俄罗斯指挥家、一个英国乐团,他们碰触在一起该掀起多少风暴?出门前我去擦拭书房里的灰尘,从书架到桌子,再到地板,我拿一块抹布站在角落里寻寻觅觅,找寻掉落的灰尘和脏物,我的这种表现正暗示了离家前的焦虑,只能通过一系列机械的动作勉强舒缓,我看着逐渐变干净了的桌子、书架、地板,心情也慢慢地好起来。因为旅行是一次不可知的过程?—或者一次情况不明的等待?在家里听唱片里的马勒多么安稳,开机,放入碟片,按键,退碟,换碟,音乐中最美妙的战栗在此结束。明天过去后是寒食,中国的清明节前夕上演《复活》可谓一种中西合璧的方式,清明前我小学的两位语文老师一一离世,一位不幸遭受车祸,一位因癌症而亡故,他们在30年前教了我汉字,他们在同一周去了天堂,天堂里有语文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