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音乐无疆:另一部欧洲思想史

勃拉姆斯密码:拒绝“图像时代”

字体:16+-

《第三交响曲》古典纯正,完全无绘画性和文学性内涵。在这首最难捉摸的交响曲中,作曲家铤而走险,在大胆转调的第一乐章,娴熟地穿越舒曼风格的内在分裂、主题冲突,最终以贝多芬式的铁腕,制服了向狂想曲生长的逻辑欲望,举重若轻地使寂寥而非欢呼成为不同寻常的顶峰。此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莫不贪强,鲜能守微;若能守微,乃保其生。圣人存之,动应事机。舒之弥四海,卷之不盈怀。”中国古代思想在此得到很好地体现。

无法进行图画分析的《第三交响曲》,最好地表明了被法国浪漫派作家罗曼·罗兰指责为“反动、伪善”的勃拉姆斯交响乐是一种复活的艺术,让人们再次认识音乐的本质。《第三交响曲》是一部反绘画、非视觉、超形象的杰作,这部交响曲的纯粹精神可以上溯巴赫。

勃拉姆斯坚持音乐的本质,拒绝业已来临的“图像时代”。李斯特之所以被迅速遗忘,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随着电影时代到来,李斯特音乐的“标题性”或视觉意象丧失了意义——在现代影视艺术面前,音乐讲故事的能力不堪一提,所以依赖故事、缺乏音乐本质的作品更易加速贬值。甚至大师瓦格纳也难逃此劫。

音乐在本质上无法表现为图像,无法还原为某种空间物。从马丁·路德以来,德意志思想家无不关心音乐。从叔本华到尼采都发现,与其他艺术相比,音乐有完全不同的起源。其他艺术是世界物理现象属性的“摹本”,而音乐体现的不是世界的任何物理性质,而是其形上性——形而上的本义就是世界的整全性。因此,真实世界被叔本华称为“具体化的音乐”,而音乐被称为“帝王性艺术”。在图像化视野中,“音响图画在任何方面都同真正音乐的创世能力正相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