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音乐无疆:另一部欧洲思想史

咫尺天涯,从舒曼开始

字体:16+-

我们对维也纳人舒伯特的误解,源头在莱比锡人舒曼。舒伯特的死讯,曾使舒曼哭了一天。但舒曼与舒伯特咫尺天涯。舒伯特《第九交响曲》对舒曼有强烈影响,也影响了勃拉姆斯,但后者理解的是“自传性舒伯特”,而不是超越性的舒伯特。“天堂一般长”的《“伟大”交响曲》的继承者是奥地利人布鲁克纳,而不是上述两个北方德国人。

奥地利天主教传统下的作曲家,与德国新教徒的差别之大,犹如两颗星星:看似肩并肩,距离是无数光年。门德尔松、舒曼这两个莱比锡人,对“复兴”舒伯特作用甚大,但他们都把舒伯特的音乐阐述为新教徒式的自传。“自我”成为舒曼跑到舒伯特墓前发掘的东西——从舒曼开始,贝多芬奏鸣曲式的形而上追求、超个体思考,变成爱情、失望、宝宝、幸福与悲伤。舒曼这位忧郁的莱比锡人强调:写作“鳟鱼”、“野玫瑰”的舒伯特不是真的舒伯特:“唯有认识‘伟大’交响曲,才能真正了解舒伯特”,“欢快从未成为他作品中的主导力量”——这可以让舒伯特在棺材里坐起来。

《鳟鱼五重奏》焕发着生机与快乐,明快简洁,无半点矫饰。我们聆听着,仿佛成为一条机灵的鳟鱼,在潺潺的时光溪流中嬉游欢跳。既没有坚硬的冲突,也没有紧张不安,简单和谐,令人沉醉。舒曼代表的德国浪漫派,是离开水的鱼儿,而舒伯特这条鱼从来都在水中。

《野玫瑰》作于1815年,根据歌德诗谱成。歌德的诗取材于民间,属于民谣风味的抒情“叙事谣曲”。歌德的诗非常含蓄,没任何感伤色彩。唱过这首歌的人,会发现舒伯特既尊重歌德诗的古典性,配以朴素旋律;又服从民歌的要求,客观克制,令人心醉。这首诗不是在讲故事,不是在讲渔夫与鱼儿的阶级斗争。逮鱼的少年不是黄世仁,野玫瑰也不是喜儿。反复吟唱正是“分节歌”这类民歌的普遍形式,加上带装饰音和顿音的风趣尾奏,具有奥地利民歌明快幽默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