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维也纳气质”很不容易,但一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胜似万语千言。即使21世纪,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及施特劳斯家族仍比任何人都能传达维也纳风情。
温暖、典雅、沉思、舞蹈,特别是幽默,这就是19世纪的维也纳,由海顿创造经莫扎特和贝多芬终结于舒伯特的维也纳风情。
海顿与舒伯特,犹如前后身。一切方面都相似:31岁前的海顿就像舒伯特前生。他们都是童年唱诗班出身。像海顿一样,舒伯特从小就有一副甜美的高音嗓,在教堂演唱高音部,1808年被指定为皇宫小教堂唱诗班成员。1808年9月30日,在大学广场796号神学院,舒伯特接受考核。完美音准吸引了萨列里,他报告说,宫廷小教堂唱诗班三个空缺让高音歌手弗朗茨·舒伯特等填补最合适。贫贱出身,对民乐的爱,拒绝作品的私人性,个人承受的不幸不会沾染作品,把清新与健朗、幽默注入音乐,温驯而和平。这就是他们。
舒伯特一辈子像乞丐,海顿变声后一度乞讨为生,一辈子充当奴仆。海顿说:“我是很可悲的……要知道经常做奴隶是很可悲的……”海顿有哀伤、压抑,有维持40年的悲惨婚姻,但海顿把一颗心献给他人,以音乐给人类带来快乐。很少有作曲家像海顿一样,全然摆脱神经过敏的折磨,——能媲美的只有舒伯特和德沃夏克。从贝多芬开始,音乐成为宣言书,所以我们总是低估海顿和德沃夏克,同时总是误解舒伯特。海顿与舒伯特匠心独运、珠玉暗藏,他们大胆的曲调结构、难以察觉的转调等创造和冒险,被人们视而不见。
“上帝既然赐给我一颗欢愉的心,他也应该会宽恕我以欢愉的心服侍上帝。”海顿说。“上天赐予的福分照亮黑暗的时日,在造物主跟前得享永恒的喜悦,唯有这种内心喜乐之人,才能在众人目光中流露更高的欢愉。”舒伯特说。6岁的海顿离开父母,“鞭打多于伙食”的海顿,17岁后被解雇,一贫如洗乞讨过活。他在维也纳找到一间阁楼栖身,里面有一架旧羽管键琴。晚年海顿说:“每当我坐在那架破旧、被虫咬坏的羽管键琴旁边时,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慕。”如果舒伯特能够活到头发花白,会说同样的话。海顿与舒伯特,在困难与苦恼中创作美妙的情趣,本质上都是不屑言愁的民间艺人。浪漫主义把快乐理解为肤浅,所以不懂海顿并误解舒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