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音乐无疆:另一部欧洲思想史

字体:16+-

《但丁交响曲》第一乐章开门见山:“地狱之山。”由于音乐表现的直接性和局限性,李斯特放弃了《神曲》著名的开篇(他非常喜爱这一开篇),即梦醒后但丁对地狱之旅的“回顾”。这表明,作为“交响诗”创造者,尽管李斯特把文学叙事性(一项令人怀疑的发明)引入音乐,但他自己尊重音乐的本质。他忍痛割爱,甚至放弃开篇中但丁与母狼、花豹、狮子的三重遭遇(铜管乐器的三大炫技机会),作曲家也放弃了向导维吉尔的出现(那是木管多好的机遇啊),李斯特一开始,就把我们直接抛到了怪兽狂吠的地狱门前。

李斯特的选择是正确的。音乐的长处就是诉诸情感的直接性。不同于语言艺术诉诸理性,擅长表现刹那间微妙复杂情感的音乐删繁就简,以出人意表的力度与动态对比、音乐的强大爆发力,径直切入但丁之梦——“就在我人生旅程的中途……”——伸缩号、土巴号低频撕裂轰鸣,定音鼓精神抖擞——表现但丁之身体睡意沉沉时,但丁灵魂在地狱之火面前的苏醒——这不是描写性的,而是召唤性的。浪漫派音乐的一大特色就是“招魂术”。李斯特招来地狱门楣上的铭文:“凡是进入此门者,弃绝一切希望吧。”

在这种暴力的管弦乐描绘中,存在着狂喜,热度犹如布鲁克纳面对上帝时的**。这是最妙的创作。在中世纪天主教世界观中,宇宙就是亚里士多德、圣托玛斯的神圣秩序。地狱与天堂,是神圣秩序这一硬币的两面。绝对的圣爱,绝不宽贷的正义并行不悖。地狱的恐怖在本质上是神圣的。神义在人道主义之先。

浪漫主义音乐追求“拯救”。然而地狱是不可救赎的。上帝的仁慈无法动摇上帝的正义。对现代人而言,中世纪地狱背后的至高意志,更像虐待狂而不是至善。所以尼采说:《天堂篇》最后一句话“爱推动了宇宙运行不息”应当修改成“憎恨推动了宇宙运行不息”。无条件的大爱与无条件的惩罚,是上帝的绝对主权,处于人类理解的彼岸。正是对这种绝对信仰的不满,造成了中世纪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