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音乐无疆:另一部欧洲思想史

字体:16+-

李斯特追随拜伦和歌德,以塔索作为创作主题,与其说体现了春风得意一生的李斯特的人生观,不如说是投浪漫主义时代之所好——这个时代,对中国人所谓的“文章憎名达”特别钟情,对舒伯特这样“不得志而早死”的艺术家格外垂青。也正是因为这一缘故,中年歌德告别浪漫主义运动,认同席勒及后来海涅的结论:浪漫就是病态的,古典就是健康的。

交响诗《塔索》尽管把音乐分成悲哀、胜利两个部分,其实艺术重心在主人公的一生坎坷,只在最后才给出一个凯旋。这里的原因,一是要照顾德国小市民阶层的感情,二是要解决浪漫派音乐的技术难题——除非让音乐解体,否则必须有一个“拯救”。塔索在被封头衔之前已经去世,最后虽然地位被认可,人们开始尊敬、爱戴他,但只有在人们的幻想中,他才不再是精神病人而成为一个圣人般的天才。

拜伦这样形容塔索:

啊,像我这一类的人总是命中注定

要在生活里受尽煎熬,备尝艰辛,

心儿将被磨碎,斗争和挣扎无止无尽,

直到了此残生,死去时孤苦伶仃。

注意,歌德的《塔索》是他从意大利漫游回魏玛后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标志着他与《少年维特之烦恼》代表的浪漫主义的告别。他借塔索之口说:“我徒劳地去抑制这种冲动/它在我胸中日日夜夜激**不停/如果我不去思考和写作/那么,时光对我来说就不再是生活。”把歌德的《塔索》与拜伦的《塔索的哀歌》加以比较,可以看到绝望地遭受苦难这一题材,对拜伦的幻想具有多么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而歌德笔下的塔索,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是情郎,是诗人,他置身于费拉拉宫廷美女如云的社交场中。在那里,他既是幸福的也是不幸的,既被人崇拜也遭人凌辱,但全诗整体上有一种无可比拟的中年歌德特有的客观性,一种冷眼旁观甚至冷淡的古典美。虽然是为歌德戏剧《塔索》上演而写的序曲,但李斯特却选择拜伦笔下的塔索。为什么?因为后者的浪漫主义风格——中年歌德不客气地评价说,拜伦才华横溢,但一生大半时间用在私奔上——完全孤独,落魄,被摒弃于社会之外,清醒却被关进疯人院,先前的庇护人变为残酷打击的对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