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哺育贝多芬的那个昙花一现的开明时代,马克西米里安大公对贝多芬的影响,尚不能与其著名的皇兄约瑟夫·弗朗茨相比。
1765年就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约瑟夫二世,1780年继承哈布斯堡王朝帝位后才掌握实权,开始推动改革运动。约瑟夫青年时代深受伏尔泰和百科全书派影响,推崇启蒙,主张改革。他曾化名法尔肯施泰因伯爵在欧洲旅行,扶犁耕地,与农民倾谈。他预感到革命,对妹妹、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说:“如不能改革以防止革命,时局将十分恐怖。”这位妹妹就是童年莫扎特第一次入宫见到的小伙伴,生性顽固,正是她不断使法国大革命激进化,后来夫妇一起上了断头台。
1781年,约瑟夫二世启动改革,宣布废除农奴制,取消贵族地主免税特权,剥夺天主教会书刊检查权,取缔700多所修道院,公布宽容法令,准许路德派、加尔文派、希腊正教徒享有宗教自由并承认其担任公职的权利。特别公布犹太人契令,确保犹太公民平等权利,允许犹太人子女上大学。
这场改革因为触犯贵族、教会特权而引起抵制,特别是法国大革命爆发,改革后有追兵前无出路。约瑟夫二世一病不起中撤销大多数改革政策并自撰墓志铭:“这里安睡着一个国王,心地纯良却不幸目睹全部心血付诸东流。”
贝多芬家族深受皇家好处,19岁的贝多芬把悲伤注入康塔塔《约瑟夫二世之死》。作品没有上演——这一作品长达45分钟,对管弦乐和合唱队的要求超出作曲家预想。90多年后,勃拉姆斯发现这首要求5名独唱,包括弦乐部、双管编制和圆号的管弦乐队的巨作“美好而庄严”、“狂暴的**与细腻之美水乳交融”。
这首作品是贝多芬波恩时代的顶峰之作、科隆波恩宫廷史上的最伟大作品。这部“未完成”作品堪比600多年未完工的科隆大教堂。作品许多主题伴随贝多芬一生,包括“死亡”主题:独唱部出现“TOD”一词时,器乐一片寂静。从作品59号弦乐四重奏第一首“献给同名哥哥”——第三乐章慢板F小调奏鸣曲式,贝多芬想起“哥哥坟前一株杨柳”,直到《海利根施塔特遗嘱》,死亡是贝多芬的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