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音乐无疆:另一部欧洲思想史

宗教性与浪漫主义——布鲁克纳及其时代的“救赎主题”

字体:16+-

隐匿的对话:瓦格纳与布鲁克纳

“在钢琴键盘旁创作的乐曲、靠笔和纸创作的乐曲以及仅靠想象声音创作的乐曲在特征上一定大相径庭,造成十分不同的印象。我相信,布鲁克纳仅靠用脑子想象管弦乐队的声音进行创作,勃拉姆斯靠笔和纸。当然,这种说法过于简单,但它强调了一个特点。”维特根斯坦这则随笔里“强调了一个特点”是指什么呢?很可能就是指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观性、联想性或许还有暗示性。

维特根斯坦知道,在无声电影时代,古典作品大都可以作为伴奏曲演奏。但是“没有勃拉姆斯。这是因为他太抽象。我可以想象出由贝多芬或舒伯特的乐曲伴奏的电影中出现的激动人心的场面,并可以对电影的音乐获得某种了解。然而,这不能帮助我理解勃拉姆斯的乐曲。另一方面,布鲁克纳却和电影同步”。

布鲁克纳过于勤奋、执着,早年他的老师就忧虑强迫症会毁掉布鲁克纳。1866年,由于过于疲惫,加上向一位17岁少女求婚被拒,布鲁克纳再次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布鲁克纳患有典型的强迫症,症状之一就是数数,他必须把路上树木、庭院的台阶、地砖数了再数。他不停参加考试,是出了名的“考证狂”,这种状态甚至持续到1868年他在维也纳就任音乐学院和声与对位法教授之后。

瓦格纳很早就看到了布鲁克纳的才能,说布鲁克纳是可以跟贝多芬相比较的交响乐作曲家。布鲁克纳把年长11岁的瓦格纳看作“神”。布鲁克纳观看了瓦格纳的《帕西法尔》后,激动得跪在瓦格纳前面。而尼采则看到一半就头疼欲裂,逃出了拜罗伊特节庆剧院。《帕西法尔》的苦难、渴望与救赎,恰恰成为精神不稳定的尼采与瓦格纳决裂的炸弹。

1881年,布鲁克纳动手创作第七交响曲这部最感人的作品。1883年,瓦格纳在威尼斯病危的消息传来。布鲁克纳对学生们说:“有一天我回家,想到大师一定不久于人世,心里非常愁闷。这时候,就产生了这个柔板的构思。”后来,人们把这一乐章叫做“瓦格纳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