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游客到中国,尤其是到北京,京剧是不可或缺的观赏项目。奥运期间,与京剧相关的图像铺天盖地,几乎可以跟长城及大熊猫比肩,甚至连地铁站及公交车上都贴着大幅的花旦照片,仔细一瞧,不是演出广告,而是某电信服务的广告。从表面看,眼下京剧非常热。
但,表面现象未必可靠。老外果真以热爱长城和大熊猫的劲头来迷恋京剧吗?我的结论是:非也。只需举一个例子:举世称道的北京奥运开幕式在美国转播时,那个京剧节目被删得无影无踪,不仅如此,而且殃及池鱼,京剧之后那个节目,开场是一段昆曲,也被剔除了。当然,那是因为延时至黄金时段播放才出现这般腰斩。你说,老美电视人若觉得冗长,那后面的运动员进场冗长得多,压缩一下完全不碍事。可偏不,他们要删京剧(估计他们分不清京剧和昆曲,国内观众也未必分得清)。想想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开幕式,西班牙也捧出一群国宝级歌剧明星,像咱们春晚似的大联唱,每人唱两三句,但美国转播却保留如初。
诚然,操控电视剪辑大权者不能代表全体美国人,更不能代表整个西方世界,但这个小细节颇值得引发我们思考京剧在全球文化中的地位。有一位曾经负责对外宣传的高官表示,“京剧”不应该英译成“Peking Opera”,而应该音译为“Jingju”。“为什么日本歌舞伎不叫做‘Tokyo Opera’,而叫做‘Kabuki’?”我对歌舞伎的了解仅限于看过很少几场实况演出,但就视野所及,京剧的确跟西洋歌剧更为接近,要比歌舞伎更发达。当然,“发达”乃是对趋势的判断,与文化价值无关。换种说法,歌舞伎更仪式化,而京剧和西洋歌剧更有戏剧性,更符合现代审美习惯。
老外爱京剧吗?
随着陈凯歌影片《梅兰芳》的热映,京剧的前尘往事又被翻了出来,尤其是梅兰芳访美演出乃影片的**之一,自然引发东风西渐的话题。当初美国人究竟是怎么看待梅大师的?他们为什么喜欢他的表演?他们真的能欣赏他的精妙吗?我没条件研究20世纪30年代美国媒体和观众的反应,但80年代我因为从事对外文化交流,有相当多的机会跟西方人一起观赏中国的戏曲,积累了宝贵的现场感受,大概要比纯粹的纸上谈兵更真切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