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咪呀》中文版近年常在全国各地热演,它引发一连串的问号:其一,什么叫做“成功上演”?其二,为什么要搬演西方名剧,而不是开发国产原创剧?其三,做西方作品应以正宗为圭臬,还是尽量本土化?其四,如何将中国舞台作品介绍到海外?
我的妈呀,年老轻狂
观看音乐剧《妈妈咪呀》时,我脑海里一直萦绕着赵本山那句东北话口头禅“我的妈呀”。“妈妈咪呀”一词是意大利语,意思跟赵本山那句惊叹完全相同,当然也可以作非惊叹的“我的妈妈”解。海外班子在中国巡演该剧是在2007年,一大亮点是中译文,借用了很多地道的国产俚语和假借。但若真要彻底中国化,我觉得应该跟东北二人转嫁接,便有可能复制伦敦西区或百老汇那种连演几千场的恢弘气势了。
正如让老外看懂二人转需要费一点力,真正欣赏《妈妈咪呀》需要不少背景知识。首先,观众应该了解ABBA的歌曲,越熟悉越好。20世纪70年代的迪斯科舞曲虽说早已不再时尚,但近年来阴差阳错成了坎普偶像,这大约是澳大利亚影片《沙漠妖姬》开创的潮流。剧中歌曲都是当年风靡全球的超级流行金曲,也算是北欧人民对西方通俗文化的一大贡献。其次,那是一个追求欲望速食的年代,大概是近现代最接近古罗马的阶段,直到艾滋肆虐才有所改观。《欲望城市》中的女性主义跟那比起来就小巫见大巫了。
把这两者糅到一起,加上一点天才的创意,就有了《妈妈咪呀》的剧情。故事发生在希腊的一个小岛上,一位英国中年妇女21年前在此连续跟三名男子发生关系,随后成为单亲妈妈,但她弄不清究竟哪个是女儿的爸爸。如今女儿即将成婚,她自作主张把三位可能的父亲请了来,于是出现了一连串爆笑场面,也很自然地带出了一首首老歌新唱。该剧在过去和现在之间作了巧妙的平衡——妈妈的享乐主义得到了怀旧的展示,女儿的新保守主义和传统观念更是得到了赞美。无论情欲波涛滚滚,最终依然是爱情战胜一切,保守的、前卫的、父母辈的、子女辈的,均陶醉在迪斯科的温柔乡里,如同幕布上的海浪,摇得人欲醉欲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