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听到北京奥运主题歌“《我和你》(You and Me)”的歌曲伴奏,感觉挺舒缓的,也颇显大气。“油和米”(正确歌名当然是《我和你》)2008年8月8号晚上一撒欢,我的感觉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虽然缺乏**,但前戏充分,而中国人一向缺的就是前戏,偶然矫枉过正一次也未尝不可。
我预估8号以后全国范围会掀起油和米的泛滥,但我极少看电视,基本不听电台,不担心会被油呛死被米撑死。但我错了。接下来几周甚至几月,每天早上,“油和米”把我从梦乡里拽出来,晚上把我送进梦乡,比早餐和宵夜还准时。在离我住所约两三公里处,有个跟奥运有关的单位似乎每周七天、每天24小时播送着这首歌,比暑假前楼下的小学早操播《北京欢迎你》更勤快。我猜测,如果他们采用的媒介是黑胶唱片,估计已经用坏29张了;如果是CD,一定也刮坏8张了;如果是MP3,制造商一定在求告:“我白送给你行不行?我知道还没过保换保修期,但像您这么更换我非得赔死不可。”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由于歌声远远传来,仿佛是太空之声,无所不在,但又不咄咄逼人,我通常只注意到刘欢的前面两句,等到莎拉开唱,我的耳朵已经训练出听而不闻的能力,尽管女高音的穿透力更强,但到达我耳膜,已经是强弩之末。这种效果迥异于我所知的音乐作品,譬如亨德尔的《弥赛亚》合唱,一般先出男低音,再出男高音,接着是女中音,最终才是女高音,跟登山似的,一步一个台阶,步步向上,有一种升天的暗示。或许把《弥赛亚》搁到三公里外播放,女声部分会消失在车水马龙以及刺耳的刹车声中。
上一次好歌变“滥歌”的例子,是《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歌《我心永恒》,每家餐馆、咖啡馆、茶楼、舞厅、车站、街道、礼堂、宿舍都在播,不停地播,每个电视综艺节目不停地翻唱,连那些音域只有席琳·迪翁十分之一的所谓歌星也唱,让你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勇气。很快,对于“Every time I hear you”,我就跟听到政治老师讲课似的,本能地毛骨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