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电影不很景气,当然有着诸多原因。传媒渠道与手段的多样、生活节奏的改变、文化心态的浮躁、审美取向的迷失、运营机制的滞涩、资金投入的不足,等等。但是,真正的原因则是,不能使观众在影片观赏的同时(或之后),能有“现在”的人文层面的升华与历史大势的省思。换句话说,真正时代精神的缺失与背离、社会生活真实反映的疲软或虚假,是根本病症。
以1998年以来的国产影片为例。它们大体可分以下几大类——
其一,日常生活片。
如《不见不散》、《美丽新世界》、《快乐老家》、《浪漫街头》、《非常夏日》、《假日情人酒店》、《没完没了》以及《没事偷着乐》等。应该说,这些影片还是具有较好的观赏性的。曲折的故事、亮丽的人物、新鲜的场景、活泼的表演、轻松的格调……均能引起观赏兴趣。这也是它们都获得了较好票房的原因。这类影片,大都展示着一种“模型”。由一对青春男女担纲,演绎着某种不关社会痛痒的温暖明媚的“软故事”、“轻喜剧”。看,还是好看的。但看过之后、走出影院,便难免生出一种大梦乍醒时的蒙眬、迷茫了:现实生活与影片何其迥然有异!纵如《没事偷着乐》这样本来极具现实反讽,乃至黑色幽默的题材(原作小说),却也不知什么原因,被阉割了原来的本性,成了以小人物自我麻痹为主的生活调笑品。总之,这类影片社会内涵的过于空洞、时代氛围的几近缺失,是它们只能作为“过眼烟云”的根本原因。
其二,道德宣教片。
如《一个都不能少》、《不能没有你》、《遥望查里拉》、《良心》、《紧急迫降》、《背起爸爸上学》、《非常爱情》、《说出你的秘密》,等等。在这些影片中,明显有着某种社会宣教,传达着某种思想观念,宣扬着某种道德情操。所有这些,并不错——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不能没有奠基的人文精神,不能没有基本的行为准则。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是无论如何不能遗弃,而该弘扬的。但是,如果没有极具时代性的现实思考与历史感的社会针灸,只泛泛地作一番空洞教谕、造作煽情,纵然可以使观众在特定的观看环境中能有所感动,待走出影院、直面现实时,又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