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览我国影视发展史,便会很显眼地看出一种缺失:我们的作品并不很少,但其中具有象征品格的篇章,太少乃至可以说几乎没有。象征,总与哲理相融会贯通的,因此,又可以说:我们的影视创作,在哲理体现方面,太过缺失了。而失落健康哲理的民族,会是健全的民族吗?忽略或(扭曲)哲理的国家,能是有强希望、大进展的国家吗?!
究其原因,我以为主要在于意识形态领域内某种层面的长远离失。这种层面,就是国人缺乏对生命本体、生存历程“形而上”(或曰“终极关怀”)的思索、探求,很少对现实作哲学层面上沉思(更不要讲“觉悟”)。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国是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度(尽管千百年来,似乎“佛教盛行”、烟火不断——其实不过是百姓们在已被统治者阉割、扭曲乃至实用的“迷信”内自欺欺人、愚己愚人而已)。
这,当然有诸多原因。但主要是两个方面。其一,我国的生命群体,在源远流长的历史过程中,更多地处于“求生存”的境况:灾荒、战乱、暴政、饥饿……使人们连起码的温饱尚难满足,何论其他?其二,则是历代统治者有意为之了:“牧民”的政治要求必然导致“愚民”的文化政策,于是,凡可使民众思想升华、境界悟觉的意识形态,又如何能让它泛滥横行?!
但是,当历史已经进入21世纪的时候,如果我们还满足于我国影视创作的“文化现状”,还“只在”锅碗瓢盆进行曲间徘徊,便罪莫大焉了。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型、历史变动的重要阶段,现实社会的种种现象、人文意识的种种革新(乃至革命),势必对影视创作有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还一味满足“现实化、具体化”地对社会、人生进行扫描,而不能“两条腿走路”,就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辜负历史的期待。因此,在强调对社会人生进行“现实体现”的同时,也应极力改变象征品格作品目前的缺失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