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电影本体层面而言——
后现代电影在视听语言方面的拓展与叙事层面的变异,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代电影”形式的发展与扩充,是有益的。其不拘一格的随意,其特意为之的创新,其形式与内涵在大多数情况下的相与为一、相得益彰,使得当代电影更具电影本体特色,更有视听结合的艺术魅力,而与其他传媒类型有更鲜明的区分。
当然,有时在形式上的过犹不及,也使得此类影片与观众产生某种隔离、一定障碍,也就难免“弄巧成拙”的造作与幼稚。
从文化层面谈——
对后现代电影的文化评价,实际上就是对后现代理念的当代认知与把握。怎样理解后现代文化理念?首先,它们的出现,是一种具有强烈反拨、“针灸”意义的极端化文化体现,是一种对“主流文化状态”的“极端反动”,是一种“反文化”。“负负得正”,因而确有一定的必然性与积极意义。
后现代文化的流行,绝非无本之木,无穴之风:正是由于19世纪和20世纪的那种压抑人性、窒息社会的“整一”使大众受到太多的苦楚,才有逆反的坚决,否定乃至彻底打倒“总体性”的后现代主义的滥觞。而这种现象,完全符合事物进展变化的天然规律。从这种意义上说,对后现代主义的当代出现,我们应该持历史意义层面上的赞赏与肯定态度,充分理解与认知它,而且在一定程度及时空范畴内支持、鼓励它——为它所具有的对极端性旧文化体制与观念的强烈反抗。因此,惊骇“狼来了”,悲叹“世风日下”、感慨“人将不人”或“国将不国”,均大可不必。
当然,从另一角度说:它毕竟是极端化的。矫枉过正于一时,可以。长久如之,不行。无论理论逻辑还是社会实际,均不可容忍。“后现代文化”是现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大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特殊阶段的文化产物,是“奉天承运”而继现代文化风行于世之后的又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出现是正常的,它与时代背景“奉天承运”的对应关系,也应理解;但对其自身本质,则不应有全部的科学性赞同——其以极端反极端,以病态疗病态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一旦“时过境迁”,将使其必定陷入一种窘迫与尴尬的误区。因此,即时的针对性合理与宏观的自身性畸形,当是对后现代文化(后现代主义)的理性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