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影视剧本创作教程(第4版)

四、悲剧编创中的技术性提示

字体:16+-

1.关于悲剧的结局

悲剧既然是表现“人生有价值东西的被毁灭”,则一般而言,其结局以正面人物或势力的不应有的失败、毁灭而告终,也因此而引起观众心情的“悲感”,进而达到悲剧的审美要求。但是,是否凡悲剧的结局一定要令正面价值或势力被彻底毁灭,是否一定要以正面主人公无可逃脱的“死”来验证?

有相当的人士认为必须如此。乃至因此而断言:由于我国的古典题材的戏曲剧目,都以“大团圆”结局,所以中国根本没有古典悲剧。这种看法,若因“审时度势、文化反思”的特定基点出发而论,固然不无某层面的价值(本章后面亦有所述),但若概而论之——凡悲剧绝不能以“大团圆收场”,则无论从创作实践还是理性裁判上,就有失偏颇、自我窘束了。

把握一部作品是否为悲剧,不能只看结局,而应深入体味其整体基调、情境与氛围。比如我国古典名剧《窦娥冤》,其整体基调与情境是表现窦娥在黑暗、残酷、颠倒是非的社会环境中忍受侵害与侮辱的悲苦、悲愤,观众无不为之感叹唏嘘。因此,当主人公血溅六月雪、天地为之动容,满场观众恨泪交加之后,尽管安排了其父窦天章出场,为女儿平反昭雪、报仇雪恨的结局,也没能改变整部作品的悲剧氛围与基调。类似的古典剧作,像《赵氏孤儿》、《精忠谱》、《雷峰塔》等,尽管都以“正义获得伸张、邪恶终遭报应”为结局,但其总体的悲剧氛围、基调,则是不容置疑的。

其实,在公认的西方古典悲剧经典中,也并非都是排除“大团圆”结局的。比如法国著名作家皮埃尔·高乃依(1606年至1684年)所创作的被称为法国第一部古典主义悲剧的《熙德》:男女主人公正狂热相爱之际,都是王朝重臣的两个人的父亲却发生了强烈对立,而且男主人公的父亲受到女主人公父亲的人格侮辱。男主人公立即陷入是要家族荣誉还是要爱情的两难之中。后来,在那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他仗剑杀死了爱人的父亲,不但痛苦地失去了爱人,还换来爱人对自己的不共戴天之恨。而在另一方,女主人公也处于为父报仇的强烈要求与对男主人公的真挚情爱的两难之间。因此,她一方面想尽各种办法要置爱人于死地,而同时又痛苦万分、备受煎熬。戏剧的总体氛围是表现两个主人公在封建道德与真正爱情强烈矛盾中的“人性的苦难”,令人感慨万端、心境沉重。于是,尽管在最后,作者设计了大团圆的结局——因国王的调解,两人终于言归于好——但作为经典的悲剧作品,却从来没有被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