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西方悲剧传统,尽管在不同时期其剧作的题旨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同,但就其主脉而言,它们大都着眼于(奠基于)“生命本体”、“自我实现”、“性格与命运”、“价值与意义”、“宇宙与真理”、人性的“善与恶”……之类具有形而上意味的问题。它们在表现与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时候,更主要的是传达对上述问题的本体反思、哲学觉悟。“它的基本主题,不只是一般的社会问题,而常常还是一种哲学主题,它们通过对人生边缘状态的展示,通过对生生死死的沉思,通过对命运的透视,探询着人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提出和思索生命中的价值问题,追问存在的根据与意义,寻求对现实处境的超越,表达对未来终极理想的无限关怀和热烈渴求,这正构成了西方悲剧的传统。”
的确,无论西方古典悲剧还是以影视形式表现的当代悲剧,大部分作品都体现了这种文化内蕴。例如古典悲剧中的经典《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俄狄浦斯王》等,已经毋庸置言了。当代西方影视作品中的悲剧,像本书前面所举美国影片《出租汽车司机》、《邦妮和克莱德》,德国影片《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以及日本(将日本视为西方,在此不是从地理范畴而是从当代文化范畴)影片《人证》等,尽管它们之中,相当多的作品不可避免地也以社会现实生活、普通平民百姓为故事载体,但其演绎出来的主题却总有形而上的哲学内涵,能启发人们在对日常悲剧事件的审视中,生出某种“超越”性思考与觉悟。
比如意大利与法国合拍的影片《巴黎最后的探戈》(1972年),表述的是一对男女的婚外情。这种题材,本司空见惯,但影片编导们却以特定的文化内涵浸润其中:
保罗是年近五旬的作家,其妻有了外遇又突然自杀。他出于难以言明的心理,离开原来的旅馆,到另一处公寓去租房间。在此处,他遇到一个也来租房子的年轻女子让娜。让娜即将结婚,但与保罗相互看了几眼后,两人立即陷入疯狂的**之中。以后,他俩便每日在此幽会,狂热**,但彼此并不询问对方的身世与姓名——两人都认为没有必要、姓名之类等于一种束缚。对于保罗而言,与姑娘在此幽会、**,是使他摆脱人生烦恼与孤独的唯一方式,这间房子则是他逃脱世界、追求最后的自我的一个孤岛;对让娜而言,她是在寻求一种更为自由的性刺激,是寻求她婚后将再也得不到的某种东西。保罗尽管跟让娜一起,得到一时的解脱,但内心总摆脱不了婚姻失败、妻子自杀以及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的痛苦与绝望,让娜成了他获得再生的唯一的希望。他向让娜提出结婚。让娜尽管每天按时来此,甘愿忍受保罗的种种怪癖和性虐待,但却拒绝了他的求婚——对她而言,他只是一个“奇遇”,她并不爱他,只不过是为获得婚后难有的“自由”和刺激而已。她开始摆脱他。而保罗不肯罢休,紧追不舍。一天,两人大摇大摆来到咖啡舞厅,又吃又喝、乱跳狂扭,同循规蹈矩的众人格格不入,最后被轰了出来。此时,让娜告诉保罗,她三天后就要结婚了,要与他彻底分手。保罗追到让娜家中。让娜终于拿出父亲的手枪,向他开了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