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影视剧本创作教程(第4版)

三、中西悲剧传统的艺术处理

字体:16+-

五四以来,对中国是否有悲剧,文艺界多有争论。相当一段时期,一些名家多持否定态度。如冰心便认为中国根本没有悲剧;王国维则认为除了《红楼梦》、《桃花扇》之外,其他剧作都不具备悲剧品格……其主要一条凭据就是——中国式悲剧总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常附有一个“光明的尾巴”。

因前面已经讨论过“纵有大团圆”结局也可以属悲剧范畴,于是,是否有结尾处的“大团圆”,便可以说是中西悲剧传统在艺术处理方面的不同。就此而论,则西方悲剧大都以正面形象的死亡、毁灭等惨烈情景作为结局,而中国悲剧却不少在“大团圆”后落下帷幕。因此,其审美效果也便有所不同:西方悲剧通过正面主人公的死亡或毁灭这样极端化的人事渲染,给观众以强烈的“震动”和“刺激”;而中国悲剧则通过最后的“大团圆”处理,给众人一种终于“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伤感之后的“抚慰”与“宽解”。

比如我国著名的古典悲剧《赵氏孤儿》,就其结尾之前的情节、情境而言,便是放入西方经典悲剧之中也毫无逊色——那为正义而前仆后继的悲壮,那藐视邪恶的气贯长虹的凛然,那将牺牲亲子而同仇敌忾的惨烈,那忍恨蒙辱十数年如一日的沉雄……谁能不为之变色动容、拍案而起?!——但就是这部被西方也称赞钦佩的古典名剧,其结尾也仍要挂上一条光明的尾巴:沉冤得雪,凶顽被除,皆大欢喜了。类似剧作,像《窦娥冤》、《雷峰塔》、《精忠谱》等,均是如此。

对此,胡适曾批评道:“除了曹雪芹、孔尚任等一两个例外,中国文人由于思想薄弱,‘闭着眼睛不肯看天下的悲剧惨剧’,‘只图说一个纸上的大快人心’,于是盛行着团圆迷信、团圆快乐的文学,读完了,至多不过使人觉得一种满意的观念,绝不能叫人有深沉的感动,绝不能引人到彻底的觉悟,绝不能使人起根本上的思量反省。”[17]鲁迅则更强烈指出:“万事闭眼睛,聊以自欺,而且欺人,那方法是:瞒和骗。……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没有正视的勇气……从他们的作品看来,有些人确也早已感到不满,可是一到快要显露缺陷的危机之际,他们总要即刻连说:‘并无此事’,同时便闭上眼睛……于是,无问题,无缺陷,无不平。也就无解决,无改革,无反抗。因为凡事总要团圆,正无需我们焦躁。”王国维不像上面两位激烈,其评论较平和、冷静:“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