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喜剧的创作,除了必然与其他品格的影视作品所用技法相同之外,还有专为营造喜剧情境的特有的常用技法。大体上可分两个方面,即物象设置方面与人事机遇方面。这两方面的手段、技法,既可运用于喜剧的整体设计上,也可以(或更多地)运用于具体场面、情节乃至镜头的设置、安排上。
1.物象设置方面
物象设置方面的常用技法,如夸张、反差、错位、歪曲、变形、失衡、对比及荒诞怪异等。这些技法,主要用于对剧中物象的相互位置与彼此关系的设计,以产生可笑的艺术效果。由于夸张可以说是所有喜剧技法的基础,我们就不专门介绍,而将其融入其他技法之中。下面,我们就对除夸张外的其他技法,择要介绍——
其一,反差。
格调、性质或内涵大相迥异或干脆截然相反的影视物象被设置在某种环境中,以其强烈不协调的相互映衬,产生喜剧性效果。
体现在大的方面,如美国影片《陆军野战医院》:在主流意识方面,本是极严肃、堪称神圣的战争场景,却与极不严肃、极不认真,乃至玩世不恭、胡闹捣蛋的一群参战人员拼凑成一体,在极大的反差中,整体基调的调侃性讽刺也便确定了下来。再如我国影片《三毛从军记》的反差:一方面是残酷无情的战争,另一方面则是稚弱天真的孩子,这种极难调和的物象偏偏融为一体,则必然会生出带有苦涩味的“可笑”意境。
其体现在小的场面、镜头处,如表现一个从语言到步态上都可以明白看出是酩酊大醉的人,却特别庄重地想使你相信他一点酒也没有喝过。而他越是认真、庄严地表白,其可笑程度也越强烈——这也是一种反差:这个被嘲笑的人尽管已经处于可笑的状态中,可是自己却极力否认,并极力想维持住他的体面,则“实在”与“意向”的反差,便不容人不产生笑意了。卓别林举过这样的例子:帽子从头上飞掉,这并不可笑,可笑的是戴帽子的人为了体面,在大风中头发披散、衣襟飘扬地去追这顶帽子,于是,其爱面子与恰恰因此而更失面子的反差,就使人发笑了。他说:“这就是为什么我在所有的影片中总是要利用我所处的窘境来拼命装出一副很庄重的神气,使我像一个小绅士那样。这就是为什么我在窘态中,最关心的还是要不断地拾起手杖,把圆顶帽戴正和整理我的领带,即使我刚刚头朝下摔了一个跟头。”[14]他还举例:比如平日里作威作福、趾高气扬的警察却让他掉进下水道的洞口里、或跌进泥水匠的水桶里、或是从正要从严盘查的货车上跌到路边的水沟内……总之,满身泥污,造成狼狈不堪的模样,观众一定要开心地讥笑——因为这代表着平日里欺压人们的拥有权威势力的警察,本身就不被观众同情,于是当这些极看重自身尊严的“权威”处于狼狈尴尬的局面中,进而产生强烈反差时,其喜剧效果就不言而喻了。在影片《城市之光》里,卓别林一开始就利用了反差:在城市中心广场上鼓乐齐鸣,各种社会上的体面人物正在为一座名为“和平与昌盛”的塑像揭幕。讲演后盖布落下,人们刚要喝彩欢呼,却发现在塑像的怀里,睡着一个衣衫褴褛、瘦小枯干的流浪汉:查理!看到这种极不协调的物象拼凑,观众能不发出讽刺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