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影像中的生死课

播种困惑……

字体:16+-

课程就要结束了,在和学生共同回顾了我们探索过的一些生死课题后,我在PPT上打出空缺了部分的拼图,问学生:十一次课后大家发现还有哪些没有涉及生死课题?

学生们回答说:遗体捐赠、人和动物关系、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爱情中一半死去、意外死亡、宗教祭祀、安乐死、废除死刑……

还有同学对没有用专门的一堂课来探讨自杀表示遗憾。

11次课,每次连续3个小时,作为一门只有2个学分的公共选修课,我的课时不算少了,可是还有那么多值得探索的课题无法被容纳进去。

这也体现了一种限制。我想,人生就是在限制中去最大程度地展开自己,而不是期待摆脱所有的限制吧。我接受生命的有限,也接受课程的有限,接受自身能力的有限,我愿意在这些限制中起舞,将命运给我的和年轻生命一起探索的机会,变成一个个生命的新的可能性。

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说,生命不息,生死功课就没有完成。所以,带着“此课未完成”的感觉继续上路,继续探索,也是我和所有学生都应该有的心态吧。

常常有人会问我:“你的课带给学生的是什么?你觉得他们上了这个课,生死观有什么改变?”

我无从作答。学生们写来的上课感想、收获一类的文字不是没有,但我并不觉得那能够说明什么。如果说学生有什么改变的话,也许是困惑更多了!

在课程结束前,我曾问过学生:“与上课前相比,现在你困惑少了还是更多了,或者更容易产生困惑了?”

结果,有一大半人举手说困惑更多了,因为有些事以前没有思考,不会产生困惑;现在对问题更加敏感,更加愿意去思考,因此困惑也会更多。

一门课程,一个老师,非但没有“解惑”,反而让学生感到了更多的困惑,这是否意味着教育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