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影像中的生死课

我想知道谁和我一样

字体:16+-

为了节省时间,我没有在课堂上放映整部电影,而是让学生提前观看,我只在课堂上播放可以用来“激活”学生情感与思考的四个片段,分别是:基丁老师的第一课、基丁老师的教学方法(由剪辑的片段合成)、尼尔之死和告别基丁。在播放之前,我提醒学生在用“两双眼睛”和“两个频道”看电影时,要特别留意“我的内心在发生什么”这一频道。

我知道,看完《死亡诗社》,学生要说的太多了。他们不仅有许多感受想分享,也有许多困惑潜滋暗长,需要很多时间去探讨。

一般来说,讨论应该以理性的思考为前提。但我非常赞同一些学者的观点:情感和认知不是分立的,情感中充满了认知。[1]因此,我觉得可以把学生自身的感受作为思考的出发点,因为“感受”在告诉你,自己的内心正在发生一些事情。这些正在发生的事情是什么?它们从哪里来?它们说明你对什么感到困惑和不快?它们反映你有着怎样的价值观和信念?

从电影中的叙事,走向发现自身的感受,再走向思考和对话,再走向更深入的学习,这是一个从感性出发走向理性的过程,我决定一步步来。

片段播放完,我请学生不要马上开灯,让大家在黑暗中静静地和自己在一起。

我刻意创造这个黑暗中片刻的宁静,不仅因为那时一些学生还泪花闪闪,情绪还在起伏动**,更因为他们也需要时间来觉察自己的内心在发生什么。学会和自己在一起,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我想过去大概很少有老师教这个。无声的课堂常会让人感到怪异和尴尬,但是无声之时其实有很多事情在发生,静默也可以创造出意义,屏蔽干扰有助于打开心灵空间和思考阀门。

开灯后,我请大家仍然不说话,每个人用3分钟时间,写出刚才自己内心中发生的事情。将看不见的东西写下来,可以使模糊变得清晰,散乱得到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