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影像中的生死课

不自由,毋宁死?[4]

字体:16+-

尼尔之死,是每次课程学生都想要讨论的问题。他们在看过电影之后,提出有待讨论的问题中,不少和尼尔的自杀有关。例如:这样偏执地死去——纵使是在坚守自己的理想,却仍没能实现它——真的就比迷迷糊糊地跟从社会大流生活更值得吗?选择死亡,是勇敢还是懦弱?像这样以生命为代价做抗争是否有意义?面对理想的破灭和现实的冲击,死亡是唯一的选择吗?尼尔这种为个人而死的行为,我们可以做何评价(对比余华的《活着》)?……

生死课免不了要讨论自杀。自杀,是大学校园中并不罕见的现象。女儿上大学之后,我曾嘱咐她,一旦校园里出现自杀的现象,一定不要到现场去看,免得那些刺激性的画面侵入大脑,留下的印记不断闪回[5]。说了这话没多久的一天,就收到女儿短信,说真有同学跳楼了。

自杀预防可以说是每个高校都特别重视的事情。正青春年少,生命突然陨落,不仅会让家人遭受重创,而且也会给周围的学生带来巨大心理冲击,给学校带来不良影响。年年“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谐音“我爱我”)都有高校请我去演讲,但我觉得对着学生说“珍惜生命”一点儿用都不管,因为一个人选择自杀,有着非常复杂的因素。例如,当他感到自己的生命从未得到周围人的珍惜和尊重时,他怎么会觉得生命是宝贵的?与其告诉学生应该珍惜生命,不如和学生讨论,碰到人生的困境,感到绝望之时,可以怎样帮助自己。这个话题,我不仅打算在《死亡诗社》这一单元进行讨论,还准备在后面的课程中继续跟进。

但这样的讨论是有风险的,风险来源于,如果允许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话,一定会有不同声音出来。例如,有的同学可能会赞成自杀。是否应该允许这样的声音出来?当这样的声音出来时,作为老师的我是否应该回应,又该如何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