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影像中的生死课

没有困惑的青春是多么荒凉啊

字体:16+-

我知道,对于一些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结论,习惯于简单思维的学生来说,要理解《浪潮》可是不太容易,比起《死亡诗社》来,这个电影会带来更多的困惑。所以,一上课我就和学生分享了刘瑜的一句话:“没有困惑的青春是多么荒凉啊。”[3]当时学生们都笑了,他们从中看到了“困惑”的积极意义——困惑,是因为你不再接受现成的观点,而是开始用自己的脑子思考了。困惑能激发人对事物的好奇之心和探索之欲!

不过每到这个单元,我都感到焦虑。虽然让学生提前看了电影,但要在三个小时中,探索这部以死亡结束却可以让我们思考该如何与他人一起活着的电影,实在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我不断说服自己,下课后许多学生还会思考,我留的中期作业“《死亡诗社》与《浪潮》的对比”,也还会延续他们的思考。课堂上的“整理”“讨论”和“解构”,只是学习与思考的出发点。

为了在课堂上整理“浪潮”的演化变异过程,分析里面的团体动力,我按照“浪潮”发展的时间顺序,将电影剪辑成以“天”为单元的六个片段,并设计了一个表格。在课堂上每放完一个片段,我就让学生在表格上填写这一天中的“团体状态”和“变化原因”。在观看电影中,有意识地使用工具,我相信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看到”关键情节和细节,有助于之后分析导致团体动力变化的因素。

在播放电影的黑暗中,我也在默默地观察学生。当电影在蒂姆开枪自杀、参加“浪潮”的学生在震惊与恐慌中乱成一团、文格尔老师被警察带走……这一串惊心动魄的情节中戛然而止时,我看到他们脸上的震惊和迷惑。我没有马上打开灯,而是给他们一些时间,让他们和自己的感受在一起。

一分钟后,我打开灯,让学生们写下了自己看完《浪潮》后的感受。从学生们的分享中,不难看出电影对他们的冲击:震惊、难以置信、沉重、悲哀、恐惧、担心、痛恨、心痛、疑惑、纳闷、诡异、茫然、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