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影像中的生死课

青春是一个可怕的东西?

字体:16+-

“浪潮”中的那些半大孩子,都正处于青春期、后青春期,按照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H.Erikson)的人生发展阶段理论,他们这个阶段要应对的是“同一性危机”——青春期的身心发展会带来同一性的混乱(青少年企图重新认识自我而产生的自我意识混乱)。如果不能够克服同一性危机,获得积极的同一性,就会产生角色混乱(不知何去何从),或者消极的同一性(认同主流社会所不认可的角色,如少年团伙)。

“青春”,是一个常常被美化了的词,那是因为人们害怕衰老,害怕跟随衰老而来的死亡。其实,很多研究都发现,人生十几岁二十几岁的时候,往往是内心拥有最多痛苦和困惑的时候,也是许多能量需要发泄而无处发泄的时候。“青春”并不像诗人们讴歌的那样美丽和美好,特别是当社会阻塞了“青春”积极创造的空间和能量,或者社会本身已经失控、疯狂。这时青春期的自我认同危机,就不仅仅是少数人加入“少年团伙”的问题,而是会被人利用,变成残酷的破坏性力量。

这堂课我给学生的另外一篇阅读资料是钱理群先生的《可怕的青春》。在这篇文章中,钱先生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中的年轻人,比我课堂上的学生们年龄还要小,他们是北京101中学的红卫兵。1966年8月18日,他们刚刚从天安门广场游行回来,正“**满怀地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革命大事业”。怎么干呢?斗坏人!于是,一群红卫兵把出身于旧军阀家庭,因画过**像又因“侮辱女同学”等罪名被判过刑的美术老师陈宝坤揪了出来,从腰上解开牛皮武装带,劈头盖脸地冲他抽了上去。打得半死之后,这群红卫兵又将他扔进学校莲花喷泉池里。遍体鳞伤的陈老师在污泥中挣扎着,全校红卫兵与师生里三层外三层地围观着,一群十多岁的孩子围在池边狂喜地笑着,一边叫嚷着“造反有理”“痛打落水狗”,一边扔着石块,直到把陈老师活活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