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越没有归属感,越没有自我认同,越感觉到被不公平对待的人,就越容易被操控的话;如果说,青春年少也是最容易被裹挟被利用的年龄,那么我们必须思考,作为个人,我们如何才能避免被卷入非理性的“浪潮”,才能不成为极权主义作恶的帮凶。
一位同学研究了“浪潮”中不同的人物,她发现,同样的环境,每个人身上不同的特质导致了不同的选择。卡罗在整个活动以及生活里都是一个有着自己的判断和选择的人,尽管最开始她同意了文格尔的观点和措施,但当她发现不对劲的苗头时,勇敢地站出来进行了阻止,说明她是一个自信、能动性很强的人。“我想在生活中保持着判断力和选择力是很重要的,万一我们不幸判断错了,也至少要有马科尔那样的觉悟,发现不对劲马上停下来,至少给自己一个反思的空隙,不要被社会压力冲昏头脑,不然就可能像蒂姆那样被‘燃成灰烬’。”
赵婧同学则认为,只有当个体感知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才能够产生出自由的思想,找出自己的人生方向。否则,所有的力量都会被用来寻找社会依附,迷茫慌张。
我觉得他们说到了点子上,也说到了中国文化与中国教育的痛处:当我们不能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来尊重,当我们不能给孩子探索世界、表达自我的机会,当我们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当我们习惯于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孩子,将孩子的脑袋当作知识的存储罐而不是思考的发动机时,自尊与自信便难以生长,独立思考的能力也难以提升,“迷茫慌张”,“寻找依附”,便会长久地徘徊不去。
只有在家庭生活中,在学校教育中,父母、老师这些“重要他人”,能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帮助孩子建立积极健康的自我认同,才会让一个人减少去寻找“替代品”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