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乡插队前,我也在北京的八宝山参加过“遗体告别”仪式。但到了陕北之后,才发现整个死亡和丧葬仪式,竟是那样生动和多彩。当时我年龄小,作为“知识青年”也很无知,没有多少民俗学、人类学的知识,因此未对当地的葬俗好好记录和研究,但有几件事情印象非常深刻。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我当时完全理解不了:
第一件事情是我当赤脚医生[4]时,村里一个两个月大的婴儿得了痢疾,我和老乡抱着婴儿赶往集镇上的卫生院,但孩子终于不治。回村路上,老乡直接把婴儿的尸体扔到山沟里喂狼了(当时陕北还有很多狼)。第二件不能理解的事情,是当地人死后要穿7身以上的“老衣”[5],有钱的可能会穿13身之多。当时整个陕北都非常贫困,很多人一辈子穿的都是自家做的土布衣,买不起合作社里的“洋布”,却在死后穿上了“的确良”“条子绒”“毛哔叽”[6]。第三件是做丧事时,与逝者感情牵绊较少的人,往往会假哭,大家心知肚明,似乎并不特别在意。葬礼上的吹鼓手竟然还会吹起欢快的曲子,甚至《大海航行靠舵手》这样的革命歌曲。
今天,当我再回想这些当时不能理解的葬俗时,才知道那里面包含着太多的东西。正如学者郭于华所说:“民间传统的丧葬礼俗告诉我们,死亡,并不是绝对的虚无和寂灭,不是永恒的不在,而是另一个世界中的存在,另一种形式的生存,或是再生的准备阶段。民间传统丧葬礼俗及其生死观念的深层文化内涵是对另一界生存的信赖和对永生的渴求。它们将对死亡的确认和恐惧驱赶到意识界限之外,是人在‘终有一死’的巨大阴影下积极乐观地活着。”而死亡的仪式,“那是一个由动作、语言、歌唱、眼泪、表情以及需要去感受的氛围构成的活生生的人生戏剧”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