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上,陈寿《三国志》向以取材精审、叙事简洁而称“良史”,[1]但其记载疏略及以曹魏为正统,又往往为后世所讥议。南朝裴松之奉宋文帝命作《三国志注》,征引书籍二百多种,弥补了陈书史料上的阙失。而在帝魏问题上,虽东晋习凿齿即已上疏请求“越魏继汉”以正统体,[2]却迟至南宋朱熹《资治通鉴纲目》,才在纲目体史著中实现了黜魏帝汉的正统转移。受朱熹思想影响,宋明之间出现多部重新编纂的纪传体三国史,郝经《续后汉书》即是其中之一。
《续后汉书》是郝经出使南宋拘留仪真期间改编的三国史。它不同于陈寿以曹魏为正统、国别为史的《三国志》,而是以确立蜀汉正统为宗旨,采用表、纪、传、录四种体裁的有机组合,完整地记载三国历史。郝经门生苟宗道同时完成的《续后汉书新注》,说明该书的义例书法,并在史料上进行充实完善,也是《续后汉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章从修撰刊行、体裁结构、改作宗旨和《新注》等方面,探讨郝经的这部历史著作。
[1] 房玄龄等:《晋书》卷82《陈寿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第7册,第2137页。
[2] 房玄龄等:《晋书》卷82《习凿齿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第7册,第2154页。